内蒙古通辽市一季度促进就业行动实现“开门红”

发布时间:2025-04-11 15:59:20丨来源:通达融媒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年初以来,内蒙古通辽市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推进就业促进行动,以产业为根基,服务为动力,通过“三业联动”“三专服务”“数据+”“三位一体”等务实举措,宣传倡导“大就业观”,合力创建“就业优先”协同服务新格局,跑出全民就业“加速度”。

据统计,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5363人,人数同比增长10.3%,完成年度任务13500人的39.73%;困难人员就业964人,完成年度任务32.13%;失业人员再就业992人,完成年度任务33.07%;农牧民转移就业保持在43万人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实现一季度促进就业行动“开门红”。

产业、行业、就业“三业”联动,形成协同促就业格局

市政府印发《2025年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产业、行业、就业“三业”联动模式,聚力构建一、二、三产业人力资源信息矩阵,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新格局。通过实施“产业扩岗”“转移就业”“留才引智”“创业带动”四大专项行动,落实“加强培训提升技能”“优化就业公共服务”“加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维护劳动者权益”五项举措,健全重点行业就业岗位需求归集机制,协同发改、工信、商务、农牧、交通、邮政等部门,深度挖掘本地市场就业空间,重点摸排用工需求和吸纳就业数据信息,预计本地新增规模以上重点项目企业30户,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第三产业新增灵活就业岗位3万个,新就业形态扩增就业岗位3000个。人社部门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持续强化“建立专班、设立专人,开通专线”三专服务模式,实施用工需求和就业需求双向摸排对接,积极搭建多元对接和共享平台,确保供需对接形成全局性闭环。

城镇、农牧区、青年就业“数据+”,兜牢重点群体就业防线

通辽市重点关注城镇、农村牧区以及青年就业人员数据,充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就业云平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以及各级各类宣传媒体,发布就业政策、用工岗位、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服务事项、培训机构、培训开班信息、招聘会活动信息等多项服务清单。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零工市场、企业、商超等,建成辐射周边、服务社区企业和劳动者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00个,分类摸排统计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失业登记人员、农村牧区劳动力实名制数据,动态监测失业人员情况,“一对一”建档兜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先后举办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专场招聘会,特色举办“就业+消费”大型联合招聘会,系列举办各旗县市区巡回招聘会等近百场供需对接活动。以全市深入推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为契机,及时跟进就业服务,鼓励引导从一产解放出来的农牧民参加技能培训,强化本地企业用工信息推送对接,引导农牧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提高用工本土化比例,促使农牧民“离土不离乡”实现收入倍增目标。据统计,一季度全市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89场次,服务用工企业1306家次,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1.1万余人次。脱贫劳动力就业33395人;发放稳岗返还补贴资金533.7万元,惠及企业100家,稳定就业岗位1.17万个;发放一次性扩岗补贴3.9万元。

培训、政策、指导“三位一体”,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通辽市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中高职院校、园区和企业打造自治区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聚焦装备制造、玉米生物、中蒙医药等本地重点产业企业增设人工智能、化学工艺等专业23个。以补贴政策支持各类培训机构、院校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打造“产业园区+职业院校+重点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共建产业学院10所,与龙马集团、梅花生物等30余家企业共建订单班、工匠班34个,联合培养技能人才2000余人次。推进培训品牌和劳务品牌联树联建,打通供给和需求两端互促通道,主动邀请用工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全过程,配套开展技能人才供需对接会、技能培训班小型专场招聘会,实现培训结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开设“理论+实操”创业培训班864人,培育发展示范性创业孵化园区27个,亮点打造3D创业项目云展厅,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赛等创业指导活动。据统计,全市一季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82人;新增技能人才406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0.78%;新增高技能人才200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69.03%;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16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6.67%。开展创业培训864人,带动就业556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11.5万元,带动就业300余人。

下一步,通辽市将持续实施就业促进行动,狠抓政策落实,强化服务举措,重点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举办“三省六市一体化”招聘会和“技能服务月”活动,创建“培训+劳务”双品牌,推动“就在通辽”求职招聘服务品牌、“通情就业”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学子归通”大学生就业服务品牌、“创业科尔沁”创业服务品牌提档升级,以更优质的品牌服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记者:祁建欣,通讯员:李千丰、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