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红城出圈记:看乌兰浩特如何用“文化密码”点亮北疆

发布时间:2025-03-18 16:20:00丨来源:丨作者:丨责任编辑:

当身居他乡的游子隔着屏幕望见故乡红城新貌,当非遗馆里的绣娘指尖翻飞重现千年技艺,当春耕农户捧着“鸿雁”送来的农科书露出笑容——乌兰浩特市这个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地,正以文化为笔,在祖国北疆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文化篇章。

百城千屏:红城故事破壁出圈

“原来我的亲人所工作的城市竟然藏着这么多红色故事!”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居民高玉堂,在商场巨幕前驻足观看乌兰浩特宣传片时,第一次读懂了这座城的“基因图谱”。

2024年,“百城千屏·红城印象”如文化信使,携红色记忆与北疆风情走进全国24省56城,城市地标电子屏同步跳动起草原红城的文化脉搏。

更精妙的是文化“微渗透”:制作精美的文创袋印着蒙古族刺绣纹样,奶茶包装镌刻着“兴安岭上兴安盟”的诗意,以及贴在家里冰箱上的精美冰箱贴,三年内走进百城的计划,让“看得见的风景”正转化为“带得走的情怀”。

非遗会客厅:20万人共赴文化盛宴

推开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的大门,时空在此折叠:老匠人用桦树皮复刻传统民族纹饰,少年在VR中“穿越”五一会址,蒙古族姑娘的银饰叮当声与游客的惊叹声交织成曲。这座内蒙古自治区首个非遗主题体验馆,以“活态博物馆”概念重构文化叙事——触碰一把马头琴,琴箱里流淌的不只是跳动的音符,更是马背民族千年的呼吸。

开馆至今,20万名访客在这里解码北疆风情:有人带走绣着云纹的笔记本,有人拍下互动墙上的“文化拼图”,更多人在留言簿写下“原来我们如此不同,又如此相通”。

理论脱口秀:127支队伍把政策唱成歌

“彩礼多了伤感情,文明新风最光荣!”在葛根庙镇的文化活动室内,“环卫工人”宣讲小分队敲着快板演绎婚俗改革,台下大爷大妈笑着鼓掌。

乌兰浩特独创的“益·身边人”宣讲小分队模式,让公交车司机用顺口溜讲党史、让“红领巾讲解员”用情景剧说环保,127支特色宣讲队将硬核政策转化为“家常话”。最动人的是“创城大妈”宣讲小分队,她们走大街进小巷,将老百姓需要的各种理论政策“化”成自己的语言,谈笑间就进行了宣讲,9900场“唠嗑式宣讲”,让大家在欢声笑语间读懂“共同体”。

鸿雁计划:1500册书穿越最后一公里

春寒料峭,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和平村草原书屋里,一场以“书香润乡村科技助春耕”为主题的阅读活动正在火热开展。而在不远处的新民村,由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组成的“传书小分队”则踩着残雪,把《马铃薯高产栽培》送到炕头。

2024年以来,乌兰浩特市充分发挥草原书屋文化阵地作用,开展“鸿雁传书送学上门”活动。如今,送书范围已从农田延伸至社区,书香成为连接城乡的隐形桥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图书借阅量超1500册。

从“党派我来服务”4.2万名志愿者解决2815个民生难题,到“520幸福号”公交婚车载动简办新风,乌兰浩特用文化创新诠释着真正的北疆文化,不在宏大叙事里,而是在街头巷尾的温暖细节中。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深入挖掘和创新,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推动北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城、爱上红城。”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子聪表示。

(文:王越、梁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