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是国家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在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自然资源部部长关志鸥表示,一年多来,在国务院“三北”工程协调机制的统一指挥下,各地区、各部门、央企民企协同联动,鏖战沙海,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东部歼灭战片区,辽蒙千里阻沙带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迅速、成效明显,科尔沁沙地正在重现往日稀树草原的壮美景观。在中部攻坚战片区,库布齐400公里光伏长城、十大孔兑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乌梁素海变得更加亮丽,蓝色的光伏、金色的沙漠交相辉映,十分壮观。在西部阻击战片区,世界第二大沙漠被“系”上了绿色围巾,提前实现锁边“合龙”,为下一步全面系统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的“三北”工程,更加注重治理机制、治理模式的创新,更加注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具体实践中,光伏治沙板上发电有效益,板下种植有收入,实现了一举两得。以路治沙开出的作业路成了百姓致富的幸福路,以工代赈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得实惠。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深有感触——在春意渐浓的南疆大地上,中广核万亩治沙项目正焕发勃勃生机。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行动”的关键节点,这里已形成绵延10公里的生态屏障,直接锚定流动沙丘,阻断沙漠扩张路径。治理中创新采用“沙膜”技术,通过在沙地中添加植物纤维黏合剂,改变了沙粒力学特性,使其具备结团能力,可保水、保肥,承载植物生长,有利于建立局部区域生态环境。
在库布齐沙漠,中广核采用“种树+种草+养殖+发电”一体的生态光伏产业模式,建成6座光伏电站。有的通过太阳能+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热系统,用电、用水分项计量监测等技术措施,打造出一个个绿色智能电站;不少电站还在草方格中播撒杨柴、沙蒿、沙大旺等抗旱防沙植物挡住流沙,并且在光伏板下种植黄芩、红枣树等经济作物。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努力攻克技术难题,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各要素协同发展,为在‘三北’工程建设贡献更多力量。”杨长利表示。
这幅绿富同兴的新图景,正是“三北”地区不断厚植绿色优势的缩影。
“如今‘三北’工程已经陆续进入了新的施工季,各路治沙大军再次出征、持续奋战。”关志鸥表示,“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传承弘扬‘三北精神’,勇担使命、不畏艰辛,力求做到种一棵、活一棵,治一片、成一片,确保三大标志性战役如期取得重要成果。”
在全国两会期间,推进“三北”工程下一步发展也是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坚持‘以水定绿’,科学精准实施防治措施”是委员们的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蒋齐指出,沙漠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把“沙化土地治理”和“征服沙漠”混为一谈,不是“沙区植树造林越多越好”,防沙治沙也不仅仅是植树造林种草。沙区植绿的关键是水,要以水资源承载力确定林草覆盖率,不能盲目以绿的数量替代治沙成效。
他强调,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误解,要把单一的植绿防沙治沙科普宣传,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向农、林、草、畜、工、水等联动综合系统治沙转变,摒弃治沙造林种草园林化倾向,普及农业、林业、草业、畜牧业、工业、水利等行业治沙的典型案例,科学宣传沙区植绿的数量和质量要与水资源量融合,让系统治理、以水定绿定产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认为,对于原生的沙漠、戈壁和荒漠,应以自然修复和保护为主;对因为人类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沙化和荒漠化土地进行人工修复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
“乔灌草面积一定要‘以水而定’。”他建议,一方面,要立足不同区域水资源条件,合理确定乔灌草比例和治理措施,杜绝“竭泽而渔”;另一方面,通过精细化调度,用好雨洪水资源,也要千方百计地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如研究将黄河凌汛期和夏汛期洪水资源作为其水源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