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保护修复助力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5-03-17 10:15:00丨来源:国家林草局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2024年,“三北”各省区始终秉持科学理念,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持续健全草原保护修复机制,不断加大草原执法监管力度,稳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状况,有序引领草产业创新发展。

草原保护修复是“三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关键举措,是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的核心任务,更是全面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重要支撑。2024年,“三北”各省区始终秉持科学理念,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持续健全草原保护修复机制,不断加大草原执法监管力度,稳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状况,有序引领草产业创新发展,助推“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新的阶段性进展。

深化制度创新健全草原保护修复机制

一是健全草原资源保护体制机制。内蒙古严格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草原保护规范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实现基本草原占补平衡闭环管理。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加强临时使用草原监督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压实属地监管责任,规范临时占用草原管理工作。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有序开展,宁夏出台《基本草原划定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科学推动基本草原划定任务落地落实;吉林编制实施《吉林省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方案》,预计2025年10月底前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二是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青海持续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印发《关于加强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的若干措施》《青海省天然草原牧草种植管理办法(试行)》,从制度层面破解草畜矛盾。甘肃开展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无人机遥感巡检核查,全年无人机巡检共飞行731架次,累计巡查抽检面积96200km²。内蒙古制定《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实施方案》,确定17个试点旗县,共分流超载牲畜376.9万羊单位,草畜平衡指数从23.9%降到10%以下。

三是完成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青海全面完成15个县试点任务,总结形成达日县黑土坡治理、木里高寒高海拔矿区生态修复等4项草原生态综合治理模式,不断提高草原资源保护水平。内蒙古组织专家对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进行绩效评价,全面总结经验试点,为进一步破解草原保护发展难题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草原管护,筑牢草原资源安全防线

一是开展草原普法宣传。新疆乌鲁木齐举办2024年全国草原普法现场活动,以“依法保护草原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以送法“进校园”“进村社”“进企业”等形式,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草原保护建设法治意识深入人心。青海采取在线答题、现场普法、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进行草原普法宣传教育,参与活动人员达到11万人次。吉林以新修订《吉林省草原条例》释义为重点开展普法宣传,营造全民守法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强化执法监管力度。甘肃依托智慧林草大数据指挥系统提升工程,实现林草资源保护由被动处罚向主动监管转变,全年共查处毁林毁草、违法占地等破坏林草资源案件1117件。宁夏开展“检察蓝守护林草绿”专项行动,用法治力量保障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内蒙古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网格员管理办法》,争取自治区财政新增预算9237万元,聘用6496人,实现每15万亩1名网格员,切实提升草原网格化监管水平。

三是聚焦有害生物防治。新疆高位推动草原虫害防控工作,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面积达1403.54万亩,防灾减灾取得良好成效。河北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全年绿色防控占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总面积的95.6%,有效保障草原生态健康可持续。辽宁、甘肃等地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全面完成,为精准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推进草原修复,提升草原生态系统功能

一是全力落实国土绿化任务。“三北”多地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其中内蒙古完成种草改良任务1923.67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47.9%。河北完成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12.08万亩,占计划任务的224.2%。黑龙江聚焦松嫩平原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难题,实施大庆市大同区中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示范项目,草原植被盖度增加34.3%,每亩干草产量提高69.5%,取得显著效果。

二是持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河北加快察汗淖尔流域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提前完成到2025年流域内草原修复治理27万亩的任务。青海开展木里矿区治理三年行动,实施种草复绿3443.85亩、补肥2.67万亩,全面完成三年行动工作任务。新疆持续推进草原补充灌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完成草原补充灌溉49.2万亩,阿勒泰地区依托春夏季洪水,“额尔齐斯河流域”漓漫灌溉林草地172.87万亩。

三是积极探索多元修复机制。山西出台《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验收办法》,规范工程项目管理流程。陕西出台《陕西省草原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组织开展草原修复技术试点,着力探索乔灌草修复新模式。内蒙古在鄂托克旗柠条改良退化草原项目开展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以工代赈试点,写入《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的集中典型模式》。

推动产业发展助力草原保护发展协同共进

一是积极开展“草光互补”试点建设。陕西印发《关于光伏发电产业使用草原工作的通知》对光伏项目进行严格分区管理,明确建设模式和建设要求,为合理利用草原奠定坚实基础。宁夏对全区光伏产业生态效益开展评估,形成《“光伏+”生态效益评估报告》,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光互补”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摸清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占用草地潜力空间。新疆印发《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规范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做好自治区“草光互补”模式光伏发电项目征占用草原工作的通知》,明确“草光互补”模式认定标准。

二是全力保障草种稳定供给。内蒙古开展重要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重要草种质资源1600份,已建成各类草种繁育基地37万亩,达产后每年可提供草种800万公斤。吉林在双辽市、前郭县建设3450亩草种繁育基地,逐步满足“三北”防沙治沙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草种需求。山西整合国有林场优势,联合民营企业,在杨树林局云西林场建成集生产试验、科研科普、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草种繁育试验基地,为林草融合推进草种业发展探索宝贵经验。

三是探索草原“两山”转化新路径。新疆兵团建立“养殖企业+饲草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形成以天康生物为链主的饲草生产、加工、流通供应链,以天润乳业、西部牧业、创锦牧业等重点龙头企业及规模化养殖场为需求链的“一条链”现代饲草产业体系。宁夏印发《2024年贺兰山东麓草原荒漠化治理结合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结合葡萄产业开展“藤灌草”修复试点,在西夏区等地实施创新试点3万亩,不断拓展草原绿色发展途径。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发行全国第一张“草票”,探索“草原+草票+企业+农牧户”融合发展新机制,实现草原碳汇的“可度量、可交易、可变现”,为提升草原生态价值提供新路径。(文:周仪,来源:国家林草局三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