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塞北粮仓托稳“中国饭碗”

发布时间:2025-03-13 16:10:00丨来源:丨作者:丨责任编辑: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有一片被誉为“塞北粮仓”的沃土——兴安盟。这里的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1%,却以高效与创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贡献了全国1%的粮食产量。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展现了兴安盟农业的强大实力,更彰显了这片黑土地上的智慧与担当。

成熟的水稻静待收割

走进兴安盟扎赉特旗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高空的卫星遥感、低空的无人机巡航、地面的物联网传感器……这些高科技设备编织成一张“智慧农业网”,让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转变为“知天而作”。农民们笑称:“现在种3000多亩地很轻松,全靠天上的‘指挥官’!”他们口中的“指挥官”,正是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这套系统为农机装上了“眼睛”和“大脑”,能够根据农田地形和作物需求,实现精准种植管理,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科学。

近年来,兴安盟以科技为引擎,大力推广精准农业技术。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对土壤、气候和作物生长的实时监控。目前,全盟农业机械化率已达95%以上,粮食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科技赋能,不仅让农民“慧”种地,更让粮食高产稳产成为现实。2024年,兴安盟粮食播种面积达1570.39万亩,粮食产量达140.42亿斤,在连续15年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0亿斤的新台阶。

收割玉米

在兴安盟,惠农政策的保驾护航也为粮食增产增添了动力。国家出台的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为农民种粮提供了坚实保障。科右前旗农民刘志刚感慨道:“去年买了台新收割机,政府补贴了30%,自己只花了7万多元。有了新农机,种地更轻松,还能为其他农户提供服务,额外增加收入。”政策的支持,让农民种粮更有底气,也让农业现代化步伐更加稳健。

兴安盟还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推动耕地向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前,全盟土地流转面积达27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以上。规模化经营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

玉米籽粒直收装车

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兴安盟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将黑土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粮食稳产高产的“双引擎”。从2020年开始,兴安盟全面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出台多项措施,着力推进黑土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水肥一体化、浅埋滴灌、密植高产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各旗县市广泛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测土施肥等一系列“藏粮于地”措施有序展开。秸秆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绿色农业技术,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2024年,我们承担了2.1万亩黑土地保护项目,主要措施是增施农家肥和秸秆还田。化肥使用量逐渐减少,土地质量越来越好,粮食质量和收入都在稳步提高。”扎赉特旗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岗介绍说。绿色的生产方式,不仅守护了黑土地的生机,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兴安盟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振林表示,目前全盟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01万亩,年推广绿色防控面积达650余万亩。通过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兴安盟不仅用不到全国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1%的粮食产量,更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李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