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青草”激发玉树称多畜牧业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10-29 14:35:00丨来源:新华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一个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牧业县,近年来却在饲草料产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通过建立多个大规模的饲草基地,不仅提高了当地牧民对饲草料的自给能力,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饲料资源。

“饲草基地”破局饲草料短缺

称多县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畜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饲草料短缺一直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冬天是玉树牧民最头疼的季节,高原入冬早,开春晚。最早10月份,草场就被大雪覆盖,牦牛觅食难,不断掉膘,遇上雪灾成批冻死饿死。传统的“靠天放牧”,让牦牛陷入“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循环。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摆脱对天然草场的过度依赖,实现草畜平衡。称多县以“飞地经济”为载体,建设万亩饲草料基地,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州内外种植、万吨饲草采购存储加工、扩大“圈窝子”种植规模等措施,取得显著成果。该模式有效解决了玉树州饲草料不足、抗灾能力弱等问题,促进了草畜平衡和生态环境改善,为高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实现了饲草料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科技赋能,打造高效生产模式

称多县通过积极引进高产、耐寒、耐旱的优良牧草品种,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收割、加工技术,实现了饲草料生产的高效化、规模化。同时,依托青海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开展牧草育种攻关,通过优良饲草品种试种推广、菌草联用促生长、适度集中科学补饲,为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农牧产业健康发展、适当补饲适时出栏、农畜产品生产力提升、玉树牦牛产业富民、走好“绿色、有机、高端”的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我们会不定期组织专业人员为当地的牧民进行技能培训,为他们讲授草原保护、生态修复、饲草料生产等相关知识还会有一些技术指导,及时更新各位牧民的‘知识库’,为他们的科学种植做后盾。”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副院长李希来说。

称多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长青然拉吉说,通过科技支援团队的专业指导,帮助养殖户科学安全使用饲料,从而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实现将草料转化为肉、乳及粮食的目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圈窝子”种草,激发牧民参与热情

为了充分调动牧民参与饲草料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称多县称文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村民股东”的发展模式,以“以农促牧、农牧互补”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兴旺、群众富裕,提升生态农牧业发展水平,激发农牧业发展新动能,实现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圈窝子”种草模式,即在牧民冬季转场居住的“冬窝子”,在夏季种植饲草,让闲置的“冬窝子”得到利用,这样既方便牧民使用,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此外,还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牧民参与饲草料种植、加工、销售,让牧民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前,草原上到处都是牛羊,草原退化严重。现在我已经自己在冬窝子种饲草两年了,变化很大。自从有了‘圈窝子’种草,冬天也有草给牛吃,这样牛就不会掉膘,而且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来自称多县称文镇雪吾村的牧民旦增求丁感慨地说。

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

近年来,称多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饲草料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推广科学养殖、合理放牧等措施,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促进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同时,饲草料种植基地的建设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据资料显示,通过近两年的建设,玉树州万亩饲草料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已初步建成46.45万亩玉树州万亩饲草基地,其中,州内种植面积28.45万亩,州外实施18万亩“飞地种植”。称多县还建设了多个饲草料储备库和贮备站。州级饲草料贮备中心面积达2500平方米,六县市贮备站各1000平方米。这些设施进一步增强了称多县在全省范围内的饲草料储备和供应能力。依托地理优势及不断提升饲草料生产能力,称多县正在力争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原饲草料产业基地,为高原畜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