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唐希明:“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发布时间:2024-10-23 15:45:01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丨责任编辑: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三北”工程六期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项目工地热火朝天,工人们人手一个铁制“干”字杵,几秒钟就栽好了一棵树。有了这个“种树神器”,造林效率提高了1倍多,成活率能超过85%。

工人们用的铁制“干”字杵,是中卫市国有林场总场正高级工程师唐希明发明的。他34年如一日征战沙海,研发的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在“三北”工程治沙一线广泛应用。

中卫是我国“三北”工程防沙治沙的一面旗帜。老一辈治沙人在这里研发出草方格治沙,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这种沙坡头治沙模式向各国推广。

以唐希明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紧握接力棒,科学治沙、合理用沙,把腾格里沙漠沙线逼退了25公里,创造了“三北”工程治沙一大奇迹。眼下,他们正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创新:“办法总比困难多,千方百计总能找到”

——“治沙魔方”有了升级版,“种树神器”成了植绿标配

“我刚从沙漠回来!”天快擦黑,唐希明开着辆皮卡,风尘仆仆地赶来,衣裤上还“挂”着沙土。黧黑干瘦、皱纹遍布——初见唐希明,跟普通的西北老汉并无二致。

然而,在中卫治沙界,唐希明可是个名人:“他是中卫治沙的‘活地图’‘百事通’。”“中卫就没有唐希明治不了的沙。”

要说唐希明治沙有何高招,关键就是爱钻研、讲科学。

新中国第一代治沙人用骆驼运麦草、吃住在沙窝,研发出的草方格固沙效果有目共睹。然而,草方格会逐渐风化,最多只有3年寿命,反复扎设,成本又太高。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如何把治沙事业向前高质量推进?升级“治沙魔方”,找到一劳永逸的固沙方法,成了唐希明的心头大事。

一到大风天,他就跑进沙漠去“观风”。经过多次观测,他发现,大风会把沙子从草方格中间刮到四周。根据这个规律,经过反复试验,他巧借“风势”找到了麦草方格的“升级方案”——在草方格中间播撒沙米、沙打旺等耐旱草种,大风会将草籽“旋拨”到四周,降雨后草籽生根发芽,就能在原来麦草方格的基础上形成有生命的植物草方格,这时再在草方格中间栽种耐旱树苗,灌草结合,系统治理,就能长久固沙。

长效固沙的方法找到了,然而,要在沙漠中把树种活,谈何容易。

2012年,世界银行贷款宁夏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项目落地中卫,唐希明信心满满,没想到遭遇了“滑铁卢”。“我们在2000多亩草方格中试验栽种苗木,次年开春后几场大风把树苗吹得七零八落。”一时间非议声四起,唐希明焦虑得成宿睡不着觉,他身上的“倔驴劲”却被彻底激发了:“我就不信邪了,办法总比困难多,千方百计总能找到。”

拔出干死的苗木,唐希明发现翻上来的沙子很容易失去水分,造林挖坑时四周沙子又常常回流,造成坑深不够,苗木接触到的都是干沙,自然成活率不高。

原因找到,怎么解决?

唐希明成天在治沙现场“转圈”琢磨。有一天,他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根木棍拄。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看着棍子在沙漠里扎出的一个个洞出神。他发现,棍子穿透干沙层,插到了35厘米以下的湿沙层。

受此启发,唐希明发明了深栽50厘米的铁制“干”字杵。用上它,能轻松地将树苗根部送入湿沙层,几秒钟就能栽好一棵树,还无需额外浇水。

2017年,这种“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它成本低,好用管用,迅速成了西北地区治沙植绿的标配。后来,唐希明又给这种“种树神器”装上电动马达,效率又提升了好几倍。

30多年攻坚克难,唐希明没少吃沙子、没少掉头发,但换来的成果一项接一项:

他和团队试验总结出适地适树、以水定绿的“中卫治沙经验”——1/6草方格里种适生乡土树种,其他撒草籽,这样自然降水量就能保障成活率,治沙成功率大幅提高。

他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屈建军团队合作,采用刷状网绳草方格固定较大的流动沙丘,平缓沙地用机械扎设草方格,这种治沙新模式,破解了传统“人海战术”治沙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草局局长戴培吉说:“与老一辈治沙人‘馒头+锄头’的苦干相比,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更需要科技创新的力量,唐希明就是治沙一线接地气、爱钻研、讲科学的‘土专家’。”

担当:“要干就要干好,高质量才是唯一的通行证”

——较真碰硬、严格把关,带动沙漠治理率提高到90%

在唐希明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一张函:宁夏沙漠化控制和生态保护项目被世界银行认定为“令人满意的项目”,“为世界银行今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荒漠化治理项目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这是对唐希明牵头实施的项目质量的赞扬,也是对他治沙专业负责的认可。

2013年,该项目一碗泉工地,唐希明发现农民李忠林扎的草方格草量不够,还有断裂,当场给指了出来。

“我是扎草方格的‘祖师爷’,怎么可能不合格?”李忠林很不服气,丝毫没有重扎的意思。

唐希明找来工地负责人,当场就把李忠林给开除了。

过了段时间,饭碗被砸的李忠林托中间人找唐希明求情,老唐决定磨磨他的性子,给拒了。两个月后再来求情,这次老唐同意让他回来,但前提是“要干就要干好,质量必须过关”。

被上了生动一课的李忠林返岗后,干得格外认真,还成了施工队里的技术带头人。

像李忠林这样,很多务工农民都因为工作质量不过关,被唐希明批评过,批评完之后,老唐手把手地教。一个项目下来,很多人都成了行家里手。这些高手组成的农民治沙造林队,项目发包方都愿意出更高的工钱,原因无他,“老唐带出来的队伍,技术个顶个,做事都像老唐一样认真。”

“要干就要干好”,唐希明的认真有时到了“较真”的地步。

2017年9月,世界银行贷款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验收,有家施工企业造林成活率不达标,找人打招呼,希望唐希明通融。

“那可不行,一个标段不过关,会连累项目整体治沙效果。‘坏人’我来当,质量必须达标。”唐希明给顶了回去。

后来,这家企业连续补植补造了2年,才达标通过验收。

不少人善意地提醒:“老唐,别这么较真,会得罪人的。”人情世故唐希明不是不懂,但他还是坚持己见:“防沙治沙必须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治沙是个严谨的系统工程,这个环节开个口子,那个标段通融一下,这沙还治得住吗?”

渐渐地,在中卫治沙界,大家都知道,唐希明这个项目办主任眼里揉不进沙子,在他那里,“要干就要干好,高质量才是唯一的通行证”。

唐希明牵头实施的治沙项目都是高质量完成。在他的带动下,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治理率提高到90%,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提高到42%。

情怀:“治沙也要用沙,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人沙和谐、沙为人用才是治沙根本目的,让黄沙变成致富“金沙”

唐希明的严出了名,他的好,同样有口皆碑。

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黑林村村民董学武跟着唐希明治了20多年的沙。他至今仍记忆犹新,2016年一个夏日,天热得出奇,不少工友带的水都提前喝光了,渴得嗓子冒烟。唐希明见状,二话不说,返回车里搬来所有的矿泉水分给大家,自己一瓶不留。大家很过意不去,他却轻描淡写:“你们比我累,我不渴。”

谈及唐希明对工人们的好,大伙儿有说不完的话。“我们治沙的本事是跟唐主任学的,致富路是唐主任给铺的。”“跟着唐主任干工程,不担心拿不到工资。遇到拖欠,他比我们都着急。”……这些年,唐希明指导带出了一支300人的农民治沙造林队,去年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

治沙害,也要用沙利。在唐希明看来,人沙和谐、沙为人用才是治沙的根本目的。他积极参与,努力助推,让昔日害人黄沙变成致富“金沙”。

国能集团腾格里沙漠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区里,光伏板阵列源源输出绿电。“这个项目凝结了唐主任太多心血。”宁夏龙源新能源总公司运营分公司党支部书记潘战国说,2022年,项目区刚架起光伏板,大风就把地面吹得沟沟道道,光伏板上全是沙土。怎么固沙?光伏板怎么架设?他们连忙向唐希明求救。

经过试验,唐希明开出“药方”:扎好草方格,种上柠条、沙米等沙生植物固沙,把光伏板从离地面半米升至两米。如今,沙地生态修复,动摇光伏板根基的“风蚀沟”没了,光伏板下绿意葱茏。

这个过程唐希明的付出,潘战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唐主任不光给解决方案,还天天来现场指导,项目工地跑得比公司很多人都熟。”

科学治沙的神奇,宁夏弘兴达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亮也深有体会。2015年10月,他投资建设矮砧密植有机苹果基地。干燥高温的沙地环境,让王小亮种的苹果糖分高、病害少。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春季肆虐的风沙,一夜间就把新发的芽叶吹得几乎全军覆没。在唐希明手把手指导下,3000亩基地全部铺上草方格固沙,还建起了防护林。如今,这里已是国家级有机苹果星创天地,带动周边大量农民种苹果增收。“今年苹果大丰收,丰收果里有唐主任很大一份功劳。”王小亮难掩感激地说。

治沙有效益,防沙有成果,用沙更是天地广阔。沙漠旅游成为中卫一张闪亮的“名片”,今年1—8月,中卫市接待游客1445.62万人次,同比增长42.13%,创历史新高。沙坡头旅游景区副总经理朱文军感慨:“中卫从一个本地人都想逃离的苦寒之地,变成了全世界游客蜂拥而至的旅游目的地,没有唐主任为代表的治沙人的努力,怎么可能?”

每次听到这些感激的话,唐希明总是腼腆地笑笑,“治沙也要用沙,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都是治沙人应该做的。”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冰说:“伟大的‘三北’工程孕育了伟大的‘三北精神’,造就了一代代治沙英雄。唐希明是新时代科学治沙、合理用沙的典型代表,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需要千万个唐希明。”

坚守:“我这一辈子就干治沙一件事,一定把它干好”

——成天“泡”在沙漠,用岁月写下“绿色诗行”

“老唐对治沙那真是全身心投入!”“他是真正的‘沙漠守望者’。”采访唐希明身边人,听到不少这样发自肺腑的话。

“老唐平均每天要在沙漠里呆10个小时,走2万步,治沙项目每一个标段,他都用双脚丈量了一遍又一遍。”作为多年同事,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职工王卫东对唐希明再熟悉不过。

黑林村村民董连山,是唐希明带出来的农民治沙造林队队长,“唐主任每天一早就到项目现场,经常跟工友们一起干活,饿了一起坐在沙子上啃饼子。我带队做过很多治沙工程,哪有这样的领导?”

“光坐办公室,永远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到治沙现场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沙漠、对于治沙,唐希明有特殊的情感、太多的故事。

沙漠最令他刻骨铭心的记忆,是风沙迷离中的童年梦魇——7岁那年,放学路上,突然来了场沙尘暴,一名小伙伴被刮到水渠里,永远失去了生命……自此,唐希明立下心愿——将来一定要考到南方读大学,逃离“这破地”。

然而,命运弄人。考大学时,唐希明以第二志愿被西北林学院林业专业录取,1991年毕业分配到原中卫县林科所,治沙成了他的工作。彼时,“三北”工程二期正深入实施。

既然躲不开,那就迎难而上好好干。唐希明立志“让家乡变个样,让后人不受苦”。

白天“泡”在治沙现场,晚上钻进办公室研究碰到的问题,查资料、问专家,经常忙到很晚才下班……每天早出晚归,时常废寝忘食,唐希明却不以为意:“新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防沙治沙,咱在一线,除了苦干,还得科学干。”

日复一日,从讨厌沙漠到治理沙漠、爱上沙漠,唐希明用为百万亩沙漠缝制绿衣破解了童年梦魇,也在林草葳蕤、壮美滚烫的腾格里沙漠写下了一篇篇出彩的论文。

这些论文,不但落地中卫,还逐步走向世界。2023年11月,作为中国选派专家,唐希明赴蒙古国执行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考察调研任务。今年,他先后为参加第四届“周知中国”活动的各国外交官和荒漠化防治技术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学员,现场讲解防沙治沙的“中国方案”……

优异成绩背后的超常规付出,老唐本人和至亲最清楚。为了专注治好沙,他经常忙得顾不上家。

“成天‘泡’在沙漠,家里的事根本指望不上。孩子上学他从没接送过,就连高考也没陪。”

“去年老母亲快不行了,打电话叫他见最后一面,他忙完工作紧赶慢赶还晚到了一小时。”

……

唐希明的爱人窦丽,免不了有怨言。

弟弟唐希平同情嫂子,也理解大哥:“老母亲住院,大哥没时间陪护,但每天即使很晚下班,他都会到医院看一眼。”“兄弟姐妹谁家有大事,他太忙出不了力,但每次都抢着出钱。”

面对妻子的怨气,2017年8月的一个周末,唐希明谎称开车带妻女“去个好地方”,目的地其实就是他负责的治沙项目现场,“你俩不是嫌我没时间带你们出去旅游吗?看!这是我专门为你们打造的景点。”

柠条、沙柳、花棒随风摇摆,沙海泛起层层绿波,看着大漠里唐希明用岁月写下的“绿色诗行”,娘俩震惊了、沉默了,剩下的都是对老唐的心疼与理解。

在业内小有名气后,唐希明曾有数次“高升”调离治沙一线的机会,他都放弃了,“我这一辈子就干治沙一件事,一定把它干好。”

不久前,唐希明退休了,但他的治沙脚步并没停止,中卫市人民政府又返聘他当技术顾问,而唐希明还有更大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我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以科研团队合作的方式去推动更多治沙技术、治沙模式的创新和推广,带领队伍到更多的地方去植绿治沙,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再立新功,为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奉献到底。”

晨曦中,唐希明又开着破皮卡向大漠深处驶去……(文:顾仲阳、徐元锋、常钦、董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