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向“绿”而行,青青草原绘就生态“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4-10-14 14:15:00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

千里江山绿,四野草色青。

近年来,甘孜藏族自治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手笔推进川西北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沙化治理、退化草地治理等,使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目前,全州拥有草原面积0.83亿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36%,同时也是四川省草原面积的57%和川西北牧区草原面积的64%。

顶层设计

筑牢草原保护修复根基

草原生态状况事关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为进一步保护好全州草原资源,甘孜州制定出台《甘孜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和草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当前和今后全州草原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从《实施方案》中不难看出甘孜州保护草原资源、推动草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到2025年,全州草原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草畜矛盾明显缓解,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85%左右,草原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到2035年,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全面落实,草原生态明显好转,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在85.5%以上。到本世纪中叶,退化草原得到全面治理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蓝图已绘,怎么干,才是关键。

甘孜州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依托退化草原修复工程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通过鼠虫害防控、围栏封育、免耕补播、草地施肥等措施,加快推进退化草原治理。

“从2019年至今,已完成退化草地治理749.5万亩,乡土草种基地1.2万亩。”甘孜州林草局党委委员代学冬介绍了这几年在草原保护修复中取得的成效,2022年甘孜县的“甘孜草原”入选国家首批红色草原,毛娅大草原、泥拉坝草原、塔公草原、格木草原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最美草原”,洛绒牛场草原、五须海草原被评为“四川五大最美草地景观”。

甘孜州属高寒、高海拔地区,草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修复需要一个规范、过硬的技术。为此,甘孜州编制完成《高寒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填补国内“高寒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空白,并在石渠县设立驻县临时工作站,开展生态修复种草全程技术指导和推广应用国省州种草治沙先进技术,实现还草复水,筑牢黄河生态保护“第一道防线”。

科技赋能

推动草原保护提质增效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为助力各类型退化草原重焕生机,近年来,甘孜州林草局草原工作站一直致力于创新研发各类新机械、新装备,为草原保护修复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4月正是播种的好时节。在康定市新都桥镇卡吾村的一片草场上,由甘孜草原工作站与成都佳瑞鑫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免耕补播”机正在作业。

“‘免耕补播’机主要用于退化草原的草籽播种。”甘孜州草原工作站站长杨廷勇介绍,普通的播种机主要用于粮食作物的播种,如果用于退化板结草地的播种,常规的耕地、松土等流程会对草皮造成破坏,“我们研发的‘免耕补播’机则破解了这个难题。”

据介绍,“免耕补播”机采用拖拉机作牵引,利用中段圆形刀片在草地上划出道道划痕,后段的播种机则把草种精准投放到划痕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播种机机尾还增设了一个如同扫把般的覆土设施,进行覆土,这样几乎不会伤害原有的草皮。

除了研发“免耕补播”机外,甘孜州草原工作站还创新培育出适合高原生长的草种。

今年6月,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由甘孜州草原工作站栽培驯化的“石渠垂穗披碱草”新品种,顺利通过四川省草品种审定。

“以往我们一直使用外来披碱草种源对草原进行生态修复,但对本地的生态持久性不利。我们自己培育的品种耐寒、抗旱、抗倒伏,根系发达,叶量丰富,分叶能力强,再生性能好,生态修复效率高。”杨廷勇说。

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提高草原信息化管理水平,四川省通过‘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对全省草原的基本情况、草原分布的地理坐标等信息进行监测,甘孜州也搭上这辆“快车”,通过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科学准确地确定草地范围、分布、数量,构建起草原资源管理“一张图”,为草原保护、修复、利用和管理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

修复治理

实现“绿进沙退”重大转变

8月的甘孜,草木葳蕤。雨后,甘孜州理塘县村戈乡查卡村碧空如洗,草原上,400余亩牧草浓郁葱茏。谁也想不到,这里几年前曾是一片沙化土地。

“自2019年以来,我县共投入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资金9992万元,截至2023年底,草原修复治理面积达60.4万亩,其他治理面积173.16万亩。”理塘县林草局副局长孙成伟介绍。

据了解,在实施2021防沙治沙项目中,理塘县创新采用格宾网阶梯式沙障、水泥网格沙源护坡、绿色防护网覆盖沙地工程措施加撒播草种,有效治理陡坡流沙地1500余亩。

理塘县草原修复治理只是一个缩影,放眼全州各地,“荒漠变绿洲”的故事正在发生:稻城县在色拉坝沙化草原上种植格桑花,打造高原花海;色达县在亚龙乡扎穷村、色柯镇姑咱村实施防风林带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白玉县在亚青寺采用乔、灌、花草多种结合模式,实施绿化项目……一个个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让甘孜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2024年,甘孜州又争取到中央、省级资金2.86亿元,持续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计划完成人工种草32.71万亩,草原改良117.35万亩,鼠虫害防治493.5万亩。

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是造成草原生态系统不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甘孜州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中“对症下药”,采取“生物药剂+现代化器械”的防控技术,科学开展草原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不断提高绿色防治水平。自2019年以来,已累计防治草原鼠虫害2336.5万亩次。

“目前,我们已在石渠、色达、甘孜、德格四县建立草原鼠害综合防控示范区,探索推广草原鼠害防控新技术、新模式。”甘孜州林草局党委委员代学冬介绍。

与此同时,甘孜还扎实开展草原变化图斑现地核实、查处整改工作,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严格落实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起牢不可破的“绿色长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绿色,是沙海中最动人的色彩,也是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最厚重的底色。如今,甘孜州林草人正以“生态优先,强化保护”的历史使命,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新的绿洲,努力让甘孜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草更翠、环境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