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我迁入了位于西辽河畔一个小区公寓楼居住。此时西辽河公园建设大体告峻,该公园的建成使通辽市区形成了以西辽河为中心、一河两区(南为科尔沁区、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新格局。由此,西起红光大桥、东至新世纪大桥的水域便由过去的城边地带转而居于市区中心位置了。同时,设计者利用河床两侧石砌大坝修缮了十几公里的人行道路,取名为“百姓健康步道”(以下简称“步道”),并将这6个字用白色油漆分别印在了紧挨哲里木大桥、彩虹桥的道路上,十分醒目。
现在人们生活普遍衣食无忧、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继而把健康提到重要地位,步行这种锻炼方式也风靡起来,这条步道就成了通辽居民锻炼的最佳去处。
步道虽然很长,但人群比较集中、比较稠密是哲里木大桥至彩虹桥这段路程。十多年来,不管春夏秋冬,道路上走步的人们总是络绎不绝,有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有蹒跚漫步的老年人,有父母领着边走边戏耍的孩子,还有亲友们推着行动不便的病人。节假日时就更热闹了,人们就如赶集似的从四面八方涌入步道,步道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就像蒸豆包似的密实。
我也是走步队伍的一员,几乎每天都来这条步道。根据我的步伐丈量,这条路宽约8米,核心地段也就是彩虹桥至哲里木大桥这段路长近2000米。路修得比较规范,路面中心用油渣铺就,路面两边和路牙石中间镶嵌着约80厘米宽的灰色方砖,油渣路面刷成深红色并印有白色的隔界线。道路除随河道自然弯曲外,相对笔直,又清洁而漂亮。为方便路人休息,道路两边每隔300米左右放有长条木椅,显现了设计者的人性化。
每当走在这条步道上,我的心情总是十分舒畅。一边走一边瞧着前方好像永远望不到尽头的地毯般的红色步道,闻着草木花卉扑鼻而来的馨香,听着小鸟飞来飞去的欢叫声,以及公园中踢足球打篮球的呐喊声、远处传来的姑娘们甜美歌声、动人心弦的萨克斯声……这环境营造的美好心绪,常常使我遗忘了走路的疲惫,步履更加坚实有力。
依照研究结果,老年人每天的步数保持在7500步为最佳。有时因其他原因而步数不够,我就利用中午或晚间补足。这时步道上往往空无一人,是我走步最悠然自得的时候。我大幅度地甩动着双臂,或倒着行走,或边走边哼着小曲,仿佛回到了孩提时期。有时我还把两侧挺拔高耸的树木当作列队的将士,自已故意挺直腰板,迈着坚定豪迈的正规步伐,唱着进行曲向它们招手致意,并学着首长的腔调用力高喊着“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摇曳的树枝仿佛在向我敬礼。这样肆行无忌的举动,使我很兴奋、得意,可回到家里冷静时,又觉得自已好笑,有点滑稽、有点张狂了。
这些年,我在雨雪天在步道上行走已成为常态。下雨时,打着雨伞去走,下雪时,穿着羽绒服行进。近几年的雪都好大,记得从2020年起,孩子们把院里的积雪清除打开房门后,我就直奔步道。道路还未进行清理,积满了厚厚的白雪,雪厚没膝,每走一步都很艰难,800米的路程就使我费尽气力、气喘吁吁。返程时看到自已两排深深的清晰的脚窝,我倏忽间联想到,这不就是我人生所追求的品格么:清洁无尘,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工作期间,我无暇顾及,对季节的变化一马二虎。自从退休走上这步道,步道两侧的植被随着时令变化,让我对季节的更替不思自晓。寒冷的冬季,路边的树木刚健挺拔,庄严肃穆,一片苍茫;待到春季时,桃杏提早报春,粉红、白色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夏季来临时,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形成了绿色的长廊;入了秋,三角枫、五角枫等树种渐次泛起了红色,浓重光鲜的红色好像人们火红的生活,让人倍感喜庆。这一季一变的景色,不断给你带来新鲜感,让人饱足眼福!
算起来,我在百姓健康步道上已走了13年有余。这个步道工程并不宏大,但却立意拔群、功在千秋,不仅为我带来了健康、愉悦,带来了晚年的幸福,更普惠了全市的人民大众。(写于2024年7月28日)
作者王占林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