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改变一片草原——全国草种业发展现场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4-07-17 13:35:00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优良草种是草原生态修复和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推进草种业发展,提升草种生产供应能力,为提高草原生态质量和生产力水平提供用种保障,是我国草种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我在月明山林场2022—2023年实施的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现场。视频中大家可以看到,项目所使用的扁穗冰草和无芒雀麦草种,在应用中根系发达、固沙效果好,针对高寒地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显著。”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月明山林场场长赵秉全通过视频连线介绍。

近日,全国草种业发展现场会在山西大同召开,参会代表来到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云西林场,考察国有林场向草种基地转型发展路径及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草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

优良草种是草原生态修复和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推进草种业发展,提升草种生产供应能力,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不断提高草原生态质量和生产力水平等提供坚实的用种保障,是我国草种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草种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草种按用途可分为生态用草种、饲用草种和草坪草种三大类,其中一些草种具有兼用性。我国草种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各类草种进口依存度都很高,特别是适用于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的优良乡土草种严重缺乏。

多年来,国家林草局积极推动草种业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在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8年以来,国家林草局相继编制了《林草种苗“十四五”发展规划》《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草种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印发《草原生态修复主要草种推荐名单(2022年)》。与九三学社中央连续3年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院士、专家和相关部门共同为推进草种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国家林草局与科技部密切合作,将牧草优异性状形成分子基础、耐盐耐旱草种质选育等研究内容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启动草种业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启动“草种优良品种选育”应急科技“揭榜挂帅”项目,扶持研发团队针对羊草、披碱草、野牛草等10种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草种开展科技攻关。

同时,编制《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在内蒙古自治区布局建设国家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中心库,确定30处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陆续审定通过国家级草品种45个。

据统计,随着大规模国土绿化和草牧业转型发展的推进,我国草种需求量逐年增大,“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矿山修复、盐碱地治理、饲草种植、城市绿化等领域每年的草种刚性需求超10万吨。 

截至目前,各地新建草种繁育基地近60万亩,年产各类草种约3万吨,其中生态修复用草种产量每年1.69万吨。同时,涌现出蒙草集团、三江集团等龙头企业,以及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羊草小镇等亮点项目。为缓解草种繁育用地难的问题,在《关于做好2023年度草种繁育基地建设任务的通知》中,初步明确了使用天然草原开展草种繁育基地建设的政策。

因地制宜推动草种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山西省充分发挥国有林场优势,以打造乡土草种繁育基地、野生草种驯化基地、观赏草种扩繁基地为重点,推动草种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山西省林草局局长袁同锁介绍。

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强草原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林草局印发关于加强乡土草种繁育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以晋北万亩乡土草种繁育基地建设为重点、从南到北建成多个规范化草种繁育基地、引领全省草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在云西林场草种繁育基地,青草绵延,试验田、打卡地星罗棋布;草籽丰硕,收割机、无人机轰鸣不断;游人如织,谈笑声、歌舞声声声入耳。基地于2022年建成,占地面积1400亩,总投资400万元,种植扁穗冰草450亩、无芒雀麦550亩,是集生产试验、科研科普、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草种繁育基地。

“杨树林局成立于1980年,是山西省直九大林局之一,地处毛乌素沙漠前沿。面对林局圃地闲置、库存苗木积压的困境,我局将苗圃地转型为草种基地,形成了一套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的草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打造草种、草产品、生态旅游三大品牌。”杨树林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晓林说。

草原遍布我国诸多省区,各地因地制宜,推动草种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草种业“保、育、繁、推、管”一体化产业模式已初步形成。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为主,构建了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草品种资源库、乡土草种资源库等自治区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共享机制,现有种质资源圃20个,保存草种质资源2万余份。自治区育种科研团队立项实施19项草种育种相关项目。“为保障‘三北’工程建设质量,建立了自治区林草种苗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6个盟市级林草种苗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自治区草种业及‘三北’工程建设保驾护航。”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介绍。

四川草原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3州,涉及牧户约107万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省草原保护修复和草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黄河段五县(红原县、若尔盖县、阿坝县、松潘县和石渠县)累计建设高产饲草基地33万亩,年产优质鲜草75.9万吨,相当于190万亩天然草地鲜草产量。“同时,全省推进青干草、草颗粒、青贮饲料等草产品精深加工试点,初步构建了草牧业全产业链。结合甘孜草原、红原草原、松潘草原第一批‘红色草原’试点建设,打造草原旅游精品路线和特色品牌,建立全域旅游产业链。”四川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童伟介绍。

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高寒草原草甸生态系统,草种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将发展草种业作为实施‘三北’工程、‘双重’项目等重大草原保护修复工程的保障和支撑,紧紧围绕高原特色乡土草种产业发展,强化草种选育和繁育基地建设,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青海省林草局副局长韩强介绍。目前,青海已建成同德短芒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等草种繁育基地30万亩,年产草种超1万吨,广泛应用于全省生态治理工程,还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禾草类草种生产地和输出地。

科技为草产业发展创新思路

“沙地种草如何‘点沙成金’?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羊草小镇’以生态产业构建绿色发展格局,在科尔沁沙地种植羊草养牛喂马,以草种科技创新推动富民增收。”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刘公社介绍。

羊草,又名碱草,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达,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风蚀等方面表现突出,且抗寒耐旱、耐盐碱、耐放牧践踏等,可饲喂牲畜。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中科羊草研发创新团队作为我国首批“草原科技领域”5个创新团队之一,深耕羊草研究,开发了机械化覆膜穴播技术、机械化育苗和栽植技术等,在羊草的广阔适生地区,特别是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开展示范建设。

“羊草是我国优质乡土草种之一,在治理沙地、盐碱地的同时,团队还创造了‘科研+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牧区生态修复和牧区振兴新模式,实现了生态工程种源保障和沙地生态产业有机融合。”刘公社介绍。

不同草种适宜不同区域,也面临不同问题。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研究员孙海莲聚焦我国西部地区草种选育繁育,与科研团队围绕旱生草种“源库圃繁”育繁体系,研究华北驼绒藜、农科1号木地肤、肋脉野豌豆,针对种子硬实、大田旱作、收获裂荚等问题开展科研攻关。

“肋脉野豌豆种子大、种子硬实率超95%,这是该物种长期适应干旱寒冷生态环境的一种生态适应策略。团队经过反复、多次试验,采用变温处理,将种子发芽率提高到90%;在内蒙古达茂旗等地开展大田旱作试验,也有效提高了草种产量;针对裂荚问题也正在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编辑工作,很快就会有新进展。”孙海莲介绍。

广袤的沙区急需产量稳定、品质上乘的草种,草种专业化生产的技术瓶颈亟须突破。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技与技术学院教授毛培胜认为,这些技术瓶颈包括有品种无种子、品种知识产权无法保护、种子流通过程中品种的真实性无法保障、种子生产企业盈利风险大等。他还建议,在牧草良种扩繁的过程中,可以探索使用种子认证技术,保障牧草品种种子的生产、分发和应用。比如在收获、加工、检验、销售等各环节开展行政监督和技术检测检查,进而实现对种子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文:黄山、景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