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绣娘白晶莹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4-05-16 10:35:00丨来源:岭上兴安丨作者:丨责任编辑:

“针”招拓富路,“针”情绣团结。

走进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草原绣娘白晶莹正在带领绣工们赶制最新一批订单。只见几十名绣工,一会儿飞针走线,一会儿热烈讨论,汉族绣娘教蒙古族绣娘、蒙古族绣娘教朝鲜族绣娘……十分热闹。

多年来,她是如何带领众多绣工在一笔笔富民订单中绣出致富好“钱”景?如何在不断的技能打磨中绘就出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美画卷的?

以初心接续传承,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白晶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蒙古族家庭,在少年时期就跟随她的母亲和外婆一起学习刺绣。刺绣于她而言不仅是从小练就的技艺,更是扎根于心的情怀。

2016年,科右中旗从精准扶贫出发,把蒙古族刺绣作为特色产业扶贫的重头戏。白晶莹主动挑担,成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

对于世代居住在科右中旗这片土地上的农牧民来说,依托刺绣产业改变眼前生活的观念尚未完全形成。“要想通过刺绣带领大家走上致富道路,打破观念壁垒是第一步。”白晶莹组织动员50名返乡大学生成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民族手工艺协会,先后打造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蒙古族刺绣培训基地、蒙古族刺绣文化博物馆、蒙古族刺绣体验区。通过举办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学习刺绣技能。

“白老师,绣一朵花真的能挣20块钱吗?”培训课上,看着大家渴望致富的眼神,白晶莹五味杂陈。

“要尽快让大家看见实实在在的收益!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定要让传承和就业完美结合!”白晶莹引领众多绣工共同致富共筑美好家园的梦想,由此肇始。

以匠心延续发展,让千家万户富起来

“开展线上线下销售,为大家提供全程免费服务。”“按照订单图案和要求在家制作产品,再由协会回收、结算。”为让当地农牧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挣现钱、增收入,她夜以继日。

“第一笔订单我绣了两天,收入了300多块钱,那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自己挣钱。”回忆起人生的“第一桶金”,46岁的一级绣工双金亮依旧难掩泪目。

双金亮是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呼格吉勒小区居民,因患有先天性脊柱弯曲疾病,在此之前,多次尝试就业无果。2017年,听说“白老师”免费开刺绣培训班,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增收,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一针一线地学习。“从几十元到几百元再到上万元,现在我不仅能挣钱,白老师还经常派我下乡讲课。”从先天残疾到实现就业梦,双金亮绣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双金亮的蝶变只是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上万名绣工的缩影。近三年,白晶莹平均每年培训2000人,培养工匠人才82名,带动3000户绣工实现灵活就业。他们的人均净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有的年收入已经高达十几万元甚至更多。

以丹心赓续和美,让各民族更团结

2021年2月25日,是白晶莹奋斗进程中最为绚丽的一天。这一天,“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白晶莹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北京传来,科右中旗大地一片欢腾。“这是对白老师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当天晚上,从十几岁的少女到耄耋之龄的老阿妈,上万名绣工纷纷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观看这载入史册的一刻,绣工与绣工、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距离正在悄然改变。

当白晶莹的事迹在全国各大媒体上广为传播时,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内更是大单不断,还成功与数家企业签约或达成投资合作意向。

随着订单量与日俱增,白晶莹便经常组织各族绣工聚在一起学习交流刺绣技艺、互鉴刺绣作品。“兴安盟大米内蒙古味稻”“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圆”一幅幅象征民族团结的绣品跃然在绣花撑上,不仅十分畅销,更增进了各民族绣工之间的距离。

“以前我汉话说得很笨,现在跟大家一起刺绣,我的普通话也好了很多。”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一级绣工白春英由衷感叹。

汉族、蒙古族、朝鲜族……在刺绣产业园有很多绣工像白春英一样语言不通,但在逐渐的交流和学习中不仅精进了绣法,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沟通学习中绽放光彩。

无所谓民族,无所谓地域,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发订单、统一结算。眼下,在草原绣娘白晶莹的带领下,绣工们正在“四个统一”中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同发展。

一针一线,一丝一缕,从非遗“老手艺”到致富新产业,再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新名片,在草原绣娘白晶莹的坚持和大爱中,绣工们腰包更鼓、日子更甜、感情更近。

(文:刘也、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