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产仔途中,如果遭遇恶劣天气、天敌袭击,藏羚羊幼仔很容易与羊群走散。碰到这种‘落单’的小藏羚羊,我们都会抱回来。”
“当它们的身体状况符合条件时,就放生回到大自然。”
“这样的远程监测,可以帮助巡山队员更精准地救助落单和受伤藏羚羊,将它们带回‘幼儿园’精心照料。”
在荒无人烟、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的可可西里,有一所特殊的“幼儿园”。这里生活着一群灵动活泼、萌态十足的藏羚羊“宝宝”。
这所藏羚羊“幼儿园”已建成22年,是一座占地550亩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漫长的岁月中,可可西里巡山队员先后救助了50多只藏羚羊“宝宝”。它们在“幼儿园”接受治疗、健康成长,又重返自然。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在持续保护中不断回升,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增至7万多只,其保护级别也从“濒危物种”调降为“近危物种”。
藏羚羊保护级别的“降级”,是中国救助保护濒危物种的成功实践,也是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美丽蝶变的生动注脚。
在位于青海省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南达杰保护站,巡山队员才文多杰和藏羚羊在一起(2023年5月30日摄,摄影:薛玉斌)
为藏羚羊幼仔“安家”
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被誉为藏羚羊“大产房”,每年5月至7月,来自青海三江源、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的藏羚羊会集中到卓乃湖区域产仔。
2023年藏羚羊迁徙产仔季,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救助了3只落单的藏羚羊幼仔。“迁徙产仔途中,如果遭遇恶劣天气、天敌袭击,藏羚羊幼仔很容易与羊群走散。碰到这种‘落单’的小藏羚羊,我们都会抱回来。”巡山队员才文多杰说。
“幼儿园”里的藏羚羊“宝宝”并不孤独——巡山队员会变身为“奶爸”,为它们冲泡奶粉、进行野化训练……这些爱与陪伴温暖了可可西里。
今年春节,31岁的才文多杰与3只藏羚羊幼仔实现了特殊的团圆:留在藏羚羊“幼儿园”所在的索南达杰保护站,负责照料藏羚羊“宝宝”。
记者看到,在藏羚羊“幼儿园”,3只满半岁的藏羚羊“宝宝”时而追逐嬉戏,时而低头觅食,萌态十足。看到“奶爸”才文多杰握着奶瓶,小家伙们争先恐后地围了过来,其中一只还亲了一口“奶爸”脸颊。
“短短几个月,它们对我特别亲切和依赖。于我而言,它们就像我的孩子。”才文多杰说,目前3只幼仔健康状况良好,不久将接受野化训练。“它们身体状况符合条件时,就放生回到大自然。”
22年来,藏羚羊“幼儿园”已累计救助600多只各类野生动物,放归50多只藏羚羊。
持续数十年的守护
这座藏羚羊“幼儿园”已成为向外界展示藏羚羊保护成效和可可西里地区生态变迁的“窗口”。
20世纪80年代,由于盗猎分子的猎杀,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从20多万只锐减至不足2万只。1994年,在一次与盗猎分子的斗争中,时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委副书记的杰桑·索南达杰献出了生命。30年来,索南达杰的精神号召和激励着一代代可可西里人守卫这片土地。
“索南达杰”的保护站目前共有12名生态管护员,承担着巡山、反盗猎、守护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职责。他们每半个月轮流在保护站值守:在野外,他们是巡山队员,看到落单和受伤的藏羚羊就会救助回来;回到“幼儿园”,他们就成了“奶爸”,负责照料藏羚羊幼仔。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以来,巡山人员每年还会在索南达杰保护站,为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游客开展生态教育活动。站里的科普宣教展厅除了藏羚羊的照片,还贴有很多队员在可可西里巡山的照片。
“我们每次巡山都从索南达杰保护站出发,这里是我们巡山休息、物资补给的大本营。”巡山队员邓海平说。可可西里冬天风雪不断、夏天道路泥泞,但每当看到藏羚羊成群惬意奔跑,巡山队员们就会感到特别欣慰。
保护和研究不断升级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藏羚羊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也不断升级。
受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影响,三江源地区曾出现湖泊湿地萎缩、草原植被退化现象。为持续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当地启动生态移民工程,控制草原载畜量,减少人为活动对三江源地区的影响。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加强草地、荒漠、湖河、雪山冰川与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专家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两年多来,当地环境承载力不断提高、食物链的完整性不断健全,自然生态系统实现整体优化,生态功能持续向好。
在为藏羚羊繁衍、迁徙保驾护航方面,可可西里地区不间断地开展大规模、高密度、高频率的专项巡山行动,严厉打击一切违法活动。每年5月,当地还会安排各站增加人员和车辆,在藏羚羊产仔以及回迁时进行交通管制,并对失散、落单的藏羚羊进行救助。
经过持续多年的不懈保护,盗猎藏羚羊的行为基本绝迹。目前,包括可可西里地区在内,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已增至约30万只。“藏羚羊保护级别已降级,但我们对藏羚羊的守护会一如既往。”索南达杰保护站生态管护员才仁洛松说。
在持续开展藏羚羊研究工作方面,为加强重点生态地区的监测与保护,青海自2016年以来开展了网络化远程视频实时观测系统的建设。目前,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监测管理系统有76个观测点位,可以在不打扰藏羚羊的情况下,实时观测研究藏羚羊的迁徙过程。
“目前,借助人工智能视频分析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已能做到识别迁徙藏羚羊种群数量。”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陈良博介绍,青海“生态之窗”为藏羚羊保护提供了海量、详实的数据支撑。
“这样的远程监测,可以帮助巡山队员更精准地救助落单和受伤藏羚羊,将它们带回‘幼儿园’精心照料。”索南达杰保护站站长龙周才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