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农垦:科学储粮减损 守好职工钱袋子

发布时间:2023-11-20 13:25:00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一粟一粒当思来之不易。近年来,兴安农垦按照《兴安盟行政公署关于印发〈兴安盟农户科学储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要求,以“中心主抓、农场主责、连队主推、农户主体”为工作原则,坚持增产和减损两手抓,让职工群众感受“颗粒归仓”的幸福感。

籽粒直收,秋粮“不落地”

11月5日,在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玉米收割现场,大型联合收割机纵横驰骋,伴随着阵阵轰鸣,一排排玉米秸秆瞬间倒下,经过机械作业,金灿灿的玉米粒倾泻而出。大型联合收割机“走”了一圈就将粮食卸到运输车里。仔细看看,运输车内装的不是玉米棒而是脱了芯的玉米粒,收获完成的玉米地内留下的仅剩被废碎的秸秆,几乎看不到玉米粒。

“为了更好地减损,连续四年,我场一直使用籽粒直收的方式进行收割,并购买了约翰迪尔s760联合收割机,减少了摘穗、脱粒、运输、晾晒等工序,每亩还能节省55元的生产成本咧。”该场农业副场长陈宏说。采用玉米籽粒直收技术,不仅能做到够秸秆还田,保护土地,更能有效应对不良天气,降低人工成本,减少玉米损失及霉变等问题。

除此之外,为减少存储方面的损失,吐列毛杜农场在粮食存储上也下了大功夫,对管理区内的6个大型粮仓进行了升级改造,粮仓内全部安装专用空调,能够实现电脑温制,达到储存标准,提升保质保鲜水平,确保了粮食减损。

据悉,今年吐列毛杜农场管理区共种植玉米3万亩,均采用籽粒直收的方式进行收割。与传统果穗机收割方式相比,减少损失5%左右,预计减损120万斤,增收130余万元。

储粮神器,告别“地趴粮”

“玉米上楼,卖粮不愁”,是耕种的职工群众口中的常说的一句顺口溜。过去由于储粮条件有限,很多职工群众把玉米堆放在地上,俗称“地趴粮”,简陋的储粮条件造成不少玉米因霉变等原因而损耗。而现如今,一座座距离地面20公分、高2米的“玉米楼”成了职工群众家的储粮“神器”。

在兴安农垦呼和马场职工张新禹家,远远望去,一排排“小楼房”内装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使用储粮神器保存粮食,有通风降温、防止虫害等好处,不仅能够使储粮损失率下降3%到5%,还有效避免了霉变现象发生,和‘地趴粮’相比,还能多买些钱。”张新禹说。据悉,今年张新禹家共种植27亩玉米地,按亩产1300斤计算,使用新储粮神器进行科学储,至少减损近1800斤,增收近2000元。

张新禹口中的储粮“神器”,是农垦近年来普及推广的一种储粮设施——科学储粮仓。“这些‘地趴粮’装具,是由呼和马场统一免费发放的,有了它,能够最大程度上解决职工群众储粮问题。”呼和马场农牧业生产部部长张海滨介绍说。

据悉,兴安农垦按照“离地通风、防鼠防潮、成本可控”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程“机械化”,减少人力成本。鼓励和引导职工群众利用现有条件,就地取材,采取搭栈子、上楼子、聚丙烯围网圆囤、钢结构立体储粮装具等方式,实现离地通风储粮,减少储粮过程中造成的损失。

粮食代存,保护“集中粮”

在兴安农垦索伦牧场鑫聚源农牧业合作社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清选机正在出粮。“今年我们合作社已经收购玉米2000万斤,通过集中代收的方式,有效减损100余万斤,增收100余万元。”合作社负责人金智鑫说。

为进一步推进科学储粮减损工作,索伦牧场积极推广“存粮在库”模式,倡导信誉良好、规模较大的粮食收储企业、合作社等参与到职工群众的科学储粮工作中来,推动粮库与种植大户、农户、专业合作社展开合作,以解决粮食产量高但储存难的困境,减少中间环节的损失,实现从“存粮在家”到“存粮在库”的转变,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产量多、储存难问题。“下一步,我们场将积极与大型粮食收购企业对接,为职工群众提供专业化的代储存、代清理、代烘干、代收购等服务,提升粮食保管水平,最大程度上做到节粮减损。”索伦牧场生产科科长高振东说。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兴安农垦副总经理李英国介绍,今年,兴安农垦共种植玉米76.28万亩,预计产量约34万吨,实现科学储粮25.5万吨,占垦区玉米总产量的75%,预计减损约1万吨,增收约2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