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果洛样本”

发布时间:2023-11-14 18:57:46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卢晓茜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这片7.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谱写着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团结舞曲。

初冬,行走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广袤的草原上,壮美的阿尼玛卿雪山矗立云间,连绵起伏的牧场上成群的牦牛悠然自得,暖阳下牧羊姑娘高亢嘹亮的歌声引人入胜。这片7.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谱写着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团结舞曲。

民族团结是果洛州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果洛州各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纵深推进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相关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玛沁县:爱国主义教育让民族团结扎根课堂

玛沁县地处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因境内有闻名遐迩的阿尼玛卿雪山而得名。近年来,玛沁县全面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让民族团结之花扎根课堂。

走进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与当地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为加强和规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同时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有机结合。

“我叫仙子忠,今年12岁,是六年级一班星火中队的一名学生,今天我讲的故事是《筑路书记陶振华》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雪山乡是玛沁县唯一不通公路的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滞后。陶振华爷爷带领雪山乡干部群众在条件艰苦、物资匮乏、工具简陋的前提下,修成了长达57公里的县乡公路,从此,雪山乡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走向了繁荣发展的新路子……”这是11月8日,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小小主持人大赛”讲民族团结故事的现场,一个个个民族团结人物的故事被学生们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学生的民族团结手抄报展示(摄影:卢晓茜)

在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有关民族团结的活动时常举办,学校以“国旗下讲话”“说说我的少数民族小伙伴”“中华经典诵读”“阅读分享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浓厚氛围,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

在这里,能够到一个个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聆听藏族孩子们演唱的动听的汉语歌曲。在手工教室,各民族孩子制作的手工艺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注重非遗文化传承教学,以“民谣创作挖掘教育资源、民歌传唱编织民族情怀、手工小报展示民族知识、美工绘画描绘民族风情”形成一系列课堂活动,成为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经典特色。

学生制作的民族工艺品(摄影:卢晓茜)

“我们学校共有957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7%。使民族团结教育与各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的特色亮点。”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媛媛介绍,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青少年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之花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班玛县:用长征精神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班玛县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青海经过的唯一地方,这里处处都留下红军的足迹,流传着红军与当地群众之间的故事。“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

关于红军的颂歌在这里久久传唱。

2017年3月,红军沟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8月,班玛红军沟纪念馆正式揭牌开馆。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再现了红军在班玛短期休整时与当地藏族群众的感人故事,体现了红军的优良作风和军民鱼水情,极具感染力,让人深受教育和鼓舞。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红军长征经过班玛时所用的药箱、布袋和皮绳。前面这张图可以清楚的看到红军经过班玛的路线。”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各族干部群众在这里重温红军长征历史,接受红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近年来班玛县依托“红军沟”红色文化资源,精心规划,大力打造“红色班玛”,先后建成了红军亭、红军桥、红军沟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碑、青海省长征精神传承教育文史馆等设施。同时将红色足迹、红色记忆等相关作品编选成册,出版了《红军长征在班玛》《红军长征来到班玛的故事》《中国工农红军在青海》《班玛藏区的红色记忆》《红军长征途径青海班玛的故事》等书籍2万余册。

红军沟的浮雕(摄影:卢晓茜)

2019年班玛县红军沟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截至2020年底,国家、省、州政府和相关部门67家单位在红军沟长征纪念馆挂牌。2016年以来,红军沟接待省州中青班、党政机关赴红军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380余批次,初步统计共接待干部群众10万余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2016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以来,班玛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主线、丰富载体、创新机制,在发扬长征精神、挖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上下功夫,努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总结推广民族团结进步典型经验,不断强化宣传教育功能,积极传播各民族和谐发展的正能量,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红军长征精神指引班玛民族团结工作前进(摄影:卢晓茜)

班玛县立足争当全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标杆”的目标定位,提出了“一核三园五基地”“135”的工作思路。班玛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何浩宙介绍:“一核:县城核心示范区;三园:民族团结进步产业示范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园;五基地: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训基地、宣传阵地、红色教育示范基地、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引导全县各族人民群众打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达日县:五张名片共建群众民族团结精神家园

达日县,果洛州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在这片祥和宁静的土地上,流传着一句话:“草原上飞来了金凤凰,共产党带来了好曼巴。”在达日人民心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根深蒂固,党旗和国旗的红色印记成为达日人民心中民族团结的底色。

查朗寺位于达日县建设乡境内,距县城十九公里,作为果洛和平解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查朗寺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1月9日,查朗寺的达日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内,参观者们聆听着达日县的红色故事。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教育基地旗帜雕塑,雕塑高8.4米,象征1952年8月4日果洛和平解放,升起果洛草原第一面五星红旗,与果洛和平解放纪念碑遥相呼应。”顺着讲解员指引的方向,可以看到雕塑印有果洛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象视觉标识,主体形象为两面旗帜,主旗为五星红旗,副旗为民族团结进步旗帜,两旗相互交叠,仿佛各族人民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备受关爱,寓意达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查朗寺的红色教育深入人心(摄影:卢晓茜)

达日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墙上那一幅幅照片,或渡河、或献哈达、或宣传、或开会,无不在向人们诉说着1952年“三果洛”和平解放的历史,诉说着果洛人民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奋发图强,共建美好果洛的初心。

“民族不同,但心相通。达日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民族团结是达日县乃至果洛州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达日县政协主席刘青果说。

达日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大厅(摄影:卢晓茜)

作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达日县始终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任务,把始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不动摇作为关键工作。在民族团结工作上聚焦打造“红色达日、江河达日、和谐达日、幸福达日、明珠达日”五张名片新蓝图,坚定不移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发扬、使“红色达日”的本色更加彰显;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走在前列、使“江河达日”的底色更加亮丽;坚定不移以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为引领、使“和谐达日”的暖色更加温馨;坚定不移推进民生福祉提档升级、使“幸福达日”的成色更加富足;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使“明珠达日”的特色更加鲜明。

青海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指出:团结奋斗是青海最大的动力。果洛各族群众干部将牢牢把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任务,把准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让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