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雄故事永流传——记者重走“草原英雄”布德之路

发布时间:2023-11-13 10:44:04丨来源:西藏日报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一条路,布德之路,镌刻着草原英雄的铿锵足迹;一句话,响彻心扉,彰显着西藏儿女一心一意跟党走的豪迈激情。

“送信的时候,父亲身上衣服破烂,肚里没有吃的,但脑中有理想、心中有信念,翻山越岭避开敌人的堵截,一心一意要完成组织交予的重要任务。”

深秋的伊曲河谷,阳光炽热,草木斑斓,远处的雪山与近处的村庄遥相呼应。红旗林场旧址,位于今索县西昌乡境内的伊曲河畔。来到父亲布德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讲述起父亲的英雄故事,同珠扎西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眼睛里泛着泪花。

岁月几经流转,变化翻天覆地,波澜壮阔的历史并未远去,草原英雄的英勇气概永久回荡在藏北大地。

布德,1932年出生于巴青县一个贫苦牧民家庭。西藏和平解放后,布德加入了巴青县第一代工人行列,在红旗林场工作。

来到这处河畔草地平坝,松树、桦树等林木长满两侧山坡,一座小桥连接两岸,通往深处的山间小路依稀可见。

“新西藏百废待兴,当时正在建设黑昌公路,所需木材大多由红旗林场供应,翻身解放的人们憧憬美好未来,建设热情高涨。”政协巴青县委员会三级调研员次仁平措详细地向记者介绍着林场营区的布局。去年上半年,政协巴青县委员会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巴青县雅安镇和索县荣布镇、西昌乡,对布德英雄事迹进行调查和走访。

红旗林场旧址一角,石头垒砌的碉堡已经坍塌,布德就是在这里接到了送信的任务。1959年1月,叛乱分子包围了红旗林场。受林场领导委托,布德等4人扮作乞丐带着告急信件,在夜间突围、徒步前往雅安镇。

“通道都已经被叛乱分子占领,父亲他们一行就走的这处叫作彻龙普的山路。”来到山路入口处,同珠扎西介绍说,当时正值冬季,冰天雪地、异常寒冷,他们一行4人白天躲藏、夜间赶路,既不怕叛乱分子,也不畏气候恶劣,在即将天亮时到达吉若塘(现荣布镇)巴曲河桥边。

今天的巴曲河桥已经是现代钢筋水泥大桥,过去的木桥早已不见踪影。“当时这座桥有叛乱分子把守,布德等人就从桥下悄悄蹚过冰水,躲开了敌人的围堵。”次仁平措介绍。之后,布德等人沿着山路来到恰夏松多,不幸被敌人发现,落入魔掌。为不泄露机密,布德把信嚼碎后咽进肚子里。

如今的公路对面山上,有一处废弃的房屋。大抵就是在这里,布德面对敌人的毒打,一心想着要保守党的机密。“喂!不许动,给我坐好了,你在吃什么?”叛乱分子发现了布德的异动,呵斥道。“正在吃虱子。”布德机智地回答。

严刑逼问下,布德始终守口如瓶。气急败坏的叛乱分子把布德吊了起来,还用炭火在他胸口上刻下了“×”。经受住多番折磨后,血迹淋淋的布德又被拴在马尾上,一路拖往位于西昌的叛军营地。在该处,面对凶残的叛匪,布德英勇不屈。最后,气急败坏的叛匪残忍地挖掉了布德的双眼,又将烧得滚烫的酥油浇在布德的眼眶里。

“我的父亲25岁就被叛匪挖了眼。当时条件很差,吃不饱,穿不暖,他觉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就一心一意跟党走。”同珠扎西眼眶湿润,“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经历了那么多残酷的事情,作为他的儿子,一想到这些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如今,布德挖眼受难之处已经建立起了村委会,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安谧祥和,正是像布德这样的无数英雄们不惧生死、英勇付出才换来的。

记者节前夕,重走布德之路,来到一处处旧址前,我们久久伫立、深深缅怀。布德获救后那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一直在大家心底回响——

“敌人挖掉了我的眼睛,我还有耳朵听党话,还有嘴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有手干革命,还有腿走社会主义道路。”

一条路,布德之路,镌刻着草原英雄的铿锵足迹;一句话,响彻心扉,彰显着西藏儿女一心一意跟党走的豪迈激情。重走布德之路,重温英雄事迹,坚定理想信念,向着远方、心无旁骛,定将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