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变林海 沙地变良田——解码防沙治沙的“泰来模式”

发布时间:2023-11-02 10:39:24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一进泰来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再给补。这句曾经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带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无疑是彼时泰来黄沙肆虐的真实写照。

泰来县地处大兴安岭东南余脉末端、科尔沁沙地延伸区,曾是黑龙江省荒漠化最严重地区。三北工程实施以来,泰来县抢抓机遇,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战风沙、锁“黄龙”,目前县境内流动沙丘已全部消灭,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3.7%上升到现在的14%,年均实现生态效益年26.79亿元。

泰来县防沙治沙取得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创新发展思路。多年来,泰来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出多种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防沙治沙“泰来模式”,不仅高效精准地破解了风沙灾害带来的困局,更为今天制胜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埋下了伏笔。

庄园治沙模式:打造百姓的绿色家园

“我是赶上好政策了!庄园里有房有地、有路有井,政府都给配好了。在自家承包的庄园里种树,发展林下农作物,既能治沙又有收入保障。”尚世伟笑容满面地说,因沙害严重,种啥啥不长的苦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尚世伟本是泰来县塔子城镇两井子村人,10多年前,他和全家搬到了政府规划的江桥豆海治沙小区,承包了170多亩的沙地庄园,当起了种树治沙的“庄园主”。正如他预想的一样,在全家辛勤付出之下,现在的庄园里林茂粮丰,近几年年收入在30多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泰来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王兴元进一步解释道,庄园治沙模式是政府出资建好网格状的防风固沙林,每个网格为一个庄园,面积从几十亩到100多亩不等,每个庄园建有一幢标准化节能住宅,并改良了土壤,配套了电井、道路、喷灌设备等。承包庄园的农户只要勤劳肯干,必定会有不错的收益。

据了解,泰来庄园治沙模式不只是吸引了像尚世伟这样的外乡人,甚至不乏来自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外省人前来。泰来县两个庄园治沙小区,大大小小庄园有200多个,治沙面积近5万亩,达到了规模治理和开发利用沙地的双重成效。到2025年,泰来县计划再打造3个庄园小区,实现治沙面积5.1万亩。

低密度造林治沙模式:实行以水定林法则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造林不成林、成林不成材这一问题,泰来县摸索出了新的造林模式——低密度造林模式。

“低密度造林模式其实就是‘以水定林’,通过精确测算不同地区水资源情况,结合植物不同时期的耗水特性,合理确定树木间的密度。这种模式在确保林木存活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节水效果,减少了地下水水位下降,让树木成长的边行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同时还为发展林下经济扩大了空间,增加了林地短期收入。”泰来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工作总站站长李连海介绍道。

如今在泰来县,低密度造林模式得到农户们的广泛认可,窄带宽行、针阔混交、林药间作的景象随处可见。低密度造林,农户在林下种植药材、花生、玉米、绿豆、黄豆等经济作物,效益可观,积极性也随之大涨。

低密度造林模式使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得到兼顾,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通过推广低密度造林模式,泰来县已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8000亩。李连海介绍,全县计划到2025年再推广低密度造林治沙模式1万亩,让更多参与防沙治沙的农户走上增收致富路。

封闭治沙模式:种得活树固得住沙

从高空俯瞰,泰来县城被4.5万亩的樟子松林半包围着。“如果没有东方红机械林场这片林子阻挡着风沙,县城所在地现在都不知道啥样子了。”王兴元感叹道。

20世纪80年代的泰来,流沙阻塞道路、毁坏农田,老百姓避沙搬迁的现象时有发生。泰来县因沙害致贫,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县。

沙逼人退、国家贫困县,治沙是泰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我们总结出一套封闭治沙模式,将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有机结合,先采用草方格固沙,再选用先锋树种营造混交林,最后建造工程围栏防止人畜破坏。”王兴元说,要想把树种活,其中还需要运用泰来独创的发明技术“针刺式压力注水法”。

泰来县大兴镇时雨村赵地房子屯北沙坨子沙地治理区,村民采用长水管铺设到山岗沙地,水管的一头连着低洼处的电井水泵,另一头连着空心铁管制作而成的注射针头,直插苗木根部。水压送水上山,针头将水浸透整个苗穴。“针刺式压力注水法”科学地解决了沙土松软、浇水车辆无法深入的浇水问题,实现了随旱随浇,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封闭治沙模式有效控制土地沙化进程,经过科学治理的滚滚黄沙地,如今已绿树成行、稻谷飘香。

“从我的记忆中,这20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沙地已变成高产稳产田。”王兴元表示,泰来是三北工程核心区,处在护佑松嫩平原的一线,防沙治沙任重道远。泰来将进一步推广三大治沙模式,坚决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全力筑牢黑龙江西南部绿色生态防护屏障。(文:康勇军、牟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