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雪豹救护放归记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4:26丨来源:新华网丨作者:李宁 耿辉凰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从在动物园内“养老”到回归草原恣意奔跑,“凌”家雪豹的故事正是青海开展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救助保护的缩影。

金秋时节,走进青海省西宁野生动物园豹馆,雪豹“凌霜”“大虎”正相互依偎;雪豹“凌夏”时而趴在横木上休息,时而活跃地行走奔跑;雪豹“凌不服”冒着头四处张望,警惕地观察室外情况。

10月4日,在西宁野生动物园豹馆里正在休憩的雪豹“凌夏”(摄影:新华社记者耿辉凰)

隔着玻璃,长期从事雪豹救护工作的西宁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站长何顺福正观察着“凌”家雪豹的一举一动。“凌不服”是2022年11月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发现的,“在和牦牛搏斗中,它‘惨烈’失败,外伤严重,拖着后肢蜷缩在牛圈的角落里,‘孤独弱小又无助’。”何顺福说。

救护后“凌不服”被连夜送回西宁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对它体检发现:“凌不服”胸骨骨折,胸腔压缩,鼻腔狭窄,呼吸困难;头部外伤严重,大面积擦伤感染,皮下化脓,身体各项指标“亮起红灯”。

抗菌镇痛、清创排脓、补充营养……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凌不服”身体各项指标逐步恢复正常,面部组织重生,表皮基本长好,但鼻子上还有一个洞,有时灰尘落进去,引发鼻炎。此外,由于年龄较大,“凌不服”牙齿磨平,牙髓腔暴露,经常出现牙疼症状。

这是接受救护后的雪豹“凌不服”(西宁市野生动物园供图)

今年4月30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金艺鹏率团队来到西宁,给“凌不服”做了鼻子的整形手术和牙齿的根管治疗。“手术后,‘凌不服’牙不疼了,鼻子不痒了。只是鼻头有点歪,看起来更不服气了。”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说。

“经过讨论,我们将它命名为‘凌不服’,象征它‘一生战斗,一生不服’。”齐新章介绍,2017年之后,西宁野生动物园救护的雪豹都用“凌”字命名,“‘凌’的本意是冰雪,‘凌’又有‘跨过、越过’的意思,被救护的雪豹都遇到了生命中的一道坎,希望它们能跨过去。”齐新章说。

尽管“凌不服”因身体原因无法放归,需在动物园内“安享晚年”,但齐新章一直强调,野生动物救护最完美的结局是让动物重回野外自由生活,是救护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放归野外必然是第一选择。”

2021年3月11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一只雪豹“闯入”西滩乡一农户家,在撞碎农户家的玻璃后,额头有明显擦伤出血,且行动迟缓。群众立即报警,当地森林公安随即向西宁野生动物园求助。

“除了以‘凌’为开头命名,我们也会根据救护时最近的节气来命名。3月11日靠近‘惊蛰’,便给这只雪豹取名为‘凌蛰’。”齐新章介绍,对“凌蛰”观察诊治与体检后,确认各项指标正常,才可以放归野外。

“放归地点距离救护点直线距离12公里,地貌以高山裸岩和高寒草甸为主,植被相对茂密,附近有充足的水源,也有鼠兔、岩羊等动物的生活痕迹,是雪豹典型栖息地。”齐新章说。

这是2021年3月16日拍摄的雪豹“凌蛰”放归时的照片(西宁野生动物园供图)

放归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联合为“凌蛰”佩戴卫星项圈,以准确掌握其放归后的生存情况、扩散规律等生态学信息。“这是青海省首次为雪豹佩戴卫星项圈,将为中国雪豹个体行为等研究提供丰富基础资料。”齐新章说。

从在动物园内“养老”到回归草原恣意奔跑,“凌”家雪豹的故事正是青海开展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救助保护的缩影。齐新章表示,未来将加强对雪豹各项数据的科学研究,为更好地开展雪豹救助繁育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