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鲁县大榆树镇:写好“牛文章” 做活“牛经济”

发布时间:2023-09-05 16:00:22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大榆树镇将肉牛养殖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做足做优牛产业发展文章,全面推广“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引导农牧民走现代化畜牧业之路,推进牛产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让群众过上真正的“牛日子”。

初秋午后,阳光温润。在开鲁县大榆树镇辽源村养殖户任冬家的养殖圈舍里,记者看到,几十头吃饱喝足的西门塔尔改良牛正悠闲地晒着太阳。任冬一会儿打扫圈舍,一会儿清理草料,忙得不亦乐乎。任冬养牛已经十多年了,从最初简单的买进卖出,到后来的自繁自育,经过不断地实践摸索,他意识到传统的养殖技术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他学起了肉牛品种改良技术,逐步优化牛的品种,增加养殖效益。

辽源村养牛户任冬正在清理草料垃圾(摄影:朱丽杰)

“我家养牛有10多年了,从一开始的几头到现在的70多头。我家养的牛有基础母牛,还有育肥牛,育肥牛大概4到6个月就可以出栏了,一年的平均收入得20万左右。我也是这个村里的改良员,为了提高牛的质量和增加收入学了品种改良技术,村里养殖户有需要改良、接产和验胎的,我也会去做,帮助他们提高牛的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任冬说。

在开鲁县大榆树镇辽源村像任冬一样的肉牛养殖户有120余户,占全村总户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全村牛存栏3200多头。为了给养殖户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技术,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村两委不仅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有需求的养殖户提供肉牛活体抵押贷款,今年还主动对接供电所申请安装三相电,让养殖户饲喂实现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

“我们村常住户人均达到3.5头牛,养殖这一块人均纯收入能提高1000元。我们通过协调中国银行、农行以及信用社为养殖户发放养殖贷款近2000万,为养殖户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然后这几天我们还要在全村范围内安装三相电,为老百姓扩大规模提供保障。”辽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世昌介绍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走进开鲁县大榆树镇吴家村养殖大户于小冬承包的养殖基地,露天养殖场地、牲畜棚、饲料房、各类饲喂设备等应有尽有。于小冬自2016年开始养牛,成熟的养殖技术、稳定的销售渠道、可观的经济效益,让他开始朝着规模化养殖进军。

大榆树镇吴家村养牛户于小冬正在给牛备料(摄影:杨景欣)

“现在这块的规模是24亩地,存栏500多头,都是西门塔尔育肥牛。镇里对我们帮助也挺大的,定期组织培训班,给我们讲授牛的疾病预防、治疗、品种改良等技术,特别实用。我家的牛都是销往安徽和湖北,一头牛的利润平均2000元左右。下一步我打算成立合作社,带领周边养殖户共同致富。”说起养牛致富,于小冬信心百倍。

近年来,开鲁县大榆树镇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从改良、养殖、交易、屠宰全产业链入手,促进全镇肉牛良种化繁育、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实现扩群、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镇牛存栏1.7万头,千头以上养牛村4个,按照全镇常住人口计算达到户均3头牛、人均1头牛;年均出栏8000余头,产值800万元以上。 

养牛场一角(摄影:朱晨)

大榆树镇政府副镇长王昊介绍,“为了提高全镇肉牛质量及肉牛产业良性发展,我们积极与农牧部门沟通,预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名专职改良员,提升品种改良精细化、优质品种覆盖度,同时,规范梳理全镇牛经纪人,通过政府引导,搭建饲养、交易、销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依托金星肉牛屠宰生产线,通过加工产品线上订单、线下配货的方式,丰富人们的“肉篮子”,叫响神榆品牌,扩大肉牛交易量。”

(文:杨景欣、朱丽杰、朱晨、包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