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称多:探寻古文化遗存的当代价值,守护好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发布时间:2023-06-20 09:55:54丨来源:青海日报丨作者:张多钧 程宦宁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一处处岩画群、一座座古村落、一个个渡口……用它们历经沧桑的容颜,唤醒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境内远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吸引人们去领略其独特魅力。

一处处岩画群、一座座古村落、一个个渡口……用它们历经沧桑的容颜,唤醒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境内远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吸引人们去领略其独特魅力。

称多,藏语意为“万人聚会”,千百年来,流经境内的通天河和发源于扎朵镇的雅砻江,滋养着草原上的牧民群众,造就了嘎域草原上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称多县境内通天河流域古文化遗存承载着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如何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称多县从古文化遗存的挖掘、保护、当代价值体现等方面着手,不断推动古文化遗存高质量发展。

山间的古岩画见证历史变迁

挖掘:为了更好地保护

谈起称多县古文化遗存,不得不说古岩画。作为人类文明的早期记忆,岩画记录了远古先民的生活情态、图腾崇拜等,是研究那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岩画还能窥见地球环境与生态物种的演变。

称多县地处青南高原两大江河的河源区,是通天河流域最早发现岩画的地方,也是目前青海省岩画数量最多的地方。据统计,称多县境内搜集到岩画个体数近3000幅,并仍在发现当中。

6月1日,称多县文体旅游广电局职工明松·索南稳骤带我们来到了称文镇白龙村,一片耕地旁的山崖上刻着一幅岩画,虽然饱经风霜,但崖刻内容依然清晰。

明松艰难地比划着,“我和岩画首次接触是在2015年的夏天,一个周末,我骑着自行车路过通天河旁,偶然发现路边刻着一组摩崖石刻:几只牦牛、一只鹿。”

明松将石刻内容拍摄并发到朋友圈,没想到立即引起了称多县民俗学界的重视,并有更多的团队前往调研。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松喜欢上了挖掘岩画。

明松8岁时,因为一次意外成了聋哑人。关上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明松喜欢上了古文化遗存的研究和古物件的搜集,还学会了绘画唐卡。直到2015年,又与岩画结缘。

这些年,明松每到周末都会开车到通天河沿岸的古村落转悠,发现岩画就会拍摄记录,回去之后查阅资料,分析岩画所表达的内容。渐渐地,他成为了称多县岩画方面的“土专家”,出版了《称多岩画》一书,将称多县境内已经发现的古岩画全部写进了书中。

称多县是文化大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古文化遗存的挖掘工作,然而经费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一直是古文化遗存挖掘的短板,民俗研究协会、摄影协会及乡村干部和村社牧民,都是古文化遗存挖掘研究的“主力军”,他们所具有的本土叙事话语特点和源自祖辈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能力,更能推动古文化遗存挖掘研究和保护工作。明松就是其中之一。

“称多县古岩画分为岩画、摩崖石刻、古棋盘等,其中以岩画为主,岩画多以朴素描绘为表现方式,用简单的几何形或线条来表现动物的轮廓画面,同时也开始出现六芒星、涡纹、棋盘、塔形物等各种符号,内容丰富。这些古岩画基本分布在通天河两岸的古村落、古遗址,而且都是在农业区。”明松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称多县古岩画遗存说明当时在这一区域发生的文化交融更为复杂,族群迁徙也可能更为频繁。这些内容丰富、风格多变的岩画是研究青藏高原腹地古人类活动的重要依据,更是古人类抒写在江源大地上的文化记忆。

因此,对于称多县而言,古文化遗存挖掘研究任重道远。应当不断加大古文化遗存挖掘研究工作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形式、活动、特色展览等,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文物的意识。

切实加强古文化遗存挖掘研究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加强对业余队伍管理、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古文化遗存挖掘研究工作。

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岩画

保护:为了更好地传承

2023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公示,称多县是全省惟一列入名单的县。至此,称多县拥有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建立县级传统村落名录22个,在深入调查摸清传统村落底数的基础上,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设置保护标志,全部挂牌保护,23个古村落生活体验区也已全部挂牌。

称多县通天河流域古文化遗存璨若星河,古岩画、古渡口、古村落……不断焕发新魅力。

通天河畔的武镇直门达村,自古就是玉树结古连接川、青、藏的要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通天河渡口——直门达古驿站所在地。

根据近些年专家的实地考证,直门达作为渡口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作为唐蕃古道上的重要中转站,不仅成为藏汉民族友好交流的见证,更是成为古代玉树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

6月1日,记者来到直门达村山腰处的直本仓故居,站在故居的院子里俯瞰,就能看到通天河以及新老三座大桥。“直本仓”是指直本·罗文要周家族,是历史上管理通天河直门达渡口摆渡事宜的家族。

直本·索昂格莱带着记者参观了直本仓故居,屋内摆放的玉树藏族人家过去常用的一些老物件,马鞍、石臼、锯子、炒面磨盘石、铜锅、老式木柜、木制勺子、盛饭家什等各种昔日的生产生活用品,像是来到了一座藏族民俗博物馆。

直本·索昂格莱去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家乡,一方面学习家族历史、红色历史,以方便为参观的游客讲解,让文物“活”起来。另一方面则是守护家族故居,每隔几年的屋顶防水,故居外墙面维修,都需要他和家人完成。

称多县古文化遗存的保护,除了民间力量的挖掘,政府层面也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

——逐地设立文物保护标志,对全县境内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保护标志,通过在醒目位置设立保护标志牌,让周边群众直观了解文物的保护级别、范围、价值、现状等。

——科学划定文物保护范围,认真分析各文物保护单位当前的具体情况和今后在保护方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经多方论证后,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编制《称多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在传统村落调查中积极开展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各类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营造全民保护文物浓厚氛围,利用重要活动和关键节点,精心制作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图片翔实的文物工作宣传展板,在全县范围开展全方位、多层面、密集型的宣传活动,向广大民众宣传文物保护法规和文物工作成果,进一步唤醒全民保护文物的共同体意识和行动自觉。

直本仓故居

价值:为了更好地利用

伴着朝阳,来到玉树州称多县拉布乡拉司通村。青石板路和棱角分明的石楼让人眼前一亮,在古色古香的高原康巴古藏乡村中走一圈后,很快就能感受到传统村落给人留下的不止是古朴的历史、当年的记忆,更能让人在纷繁扰攘的现代化生活中与古人进行着一场场心灵的对话,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底蕴与魅力,探寻到一份平和与静谧。

玉树地震后,拉司通村重建工作按照“修旧如旧”和“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指导原则,使民居外观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别具一格的藏式古建筑,已经变成这里最亮眼的“名片”。

跟随拉布乡乡长白玛永藏来到一处名为“智嘉仓”的乡村民宿,推开木门,顺着圆木搭建而成的楼梯来到二楼,这里最惹眼的不是藏式风格的装修,而是大厅里摆满的收藏品。

90后老板土登加措说:“中间摆放的这些藏族群众游牧生活用品,是我从周边牧民手里一样一样收回来的,目的就是可以建起拉司通村民俗博物馆,让更多游客了解藏族民俗,让藏族游牧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500多平方米的大厅内,一共有500多件收藏品。利用“文化”的力量,“智嘉仓”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游客在这里消费,真正实现了文化和经济价值的转换。

事实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称多县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有古岩画、古渡口、古村落,还有白龙卓舞、巴吾巴姆(舞蹈)、石刻技艺、木刻技艺、泥塑技艺……那么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成为摆在称多县面前的一道难题。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称多县破题的“金钥匙”。

称多县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文化新兴业态、加快文化产业项目集聚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水平,全力带动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称多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更青说:“文化二字看似高远实则亲近,为了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称多县坚持发掘、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多措并举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胜势。”

糌粑节、泼水节、冰沙玛尼节、赛马节……如今,称多县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大餐,让牧民、游客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升腾。

飘逸的舞蹈

(文:张多钧 程宦宁,原标题:探寻称多古文化遗存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