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都为起点,沿着213国道,一路穿过宛如被巨斧劈开的嶙峋山脉,便来到了有“中国黑颈鹤之乡”美誉的若尔盖。
五月的风从草甸吹来,捎来浮藻独有的潮湿气息。索郎夺尔基用望远镜遥遥观察着远处沼泽内的黑颈鹤,并不时记录它的孵化情况。这是索郎夺尔基在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同黑颈鹤打交道的第16年。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高寒泥炭沼泽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近年来,若尔盖持续实行禁牧、轮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治理措施,把高原湿地打造成了候鸟理想的越冬地和停歇地。
生生不息:幼鹤破壳为孟夏高原带来新的生机
“你们来得巧,我们保护区今年第一枚黑颈鹤卵今天刚破壳。”5月19日,索郎夺尔基带领记者驱车前往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介绍,这枚卵在4月18日被生态管护人员监测到,是若尔盖今年发现的首枚黑颈鹤卵,“从出生到破壳刚好经历了32天,符合黑颈鹤孵卵期为30天左右的自然规律。”
车辆行驶在平坦蜿蜒的公路上,两旁是无垠的绿草和成群的牛羊,原野处处生机盎然。不多时,记者一行人抵达若尔盖花湖区域的沼泽地附近,这里天地洁净,雪山肃穆,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刚刚破壳的黑颈鹤卵,幼鹤虽还未出壳,但点啄之卖力,已充分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今年黑颈鹤产卵期算比较早的”,索郎夺尔基指着鹤卵介绍,“根据我们保护区同期监测结果来看,属近五年来最早进入产卵期。”
并且,为了更好地给公众们科普黑颈鹤知识,若尔盖当地还为这只鸟宝宝开展了征名活动,中选的参选人今年可免费游玩若尔盖区域内所有景区。索郎夺尔基说:“参与的人很多,取的花宝、黑宝、盖盖、若若……什么都有。”
第二天,这只头天卖力啄壳的小家伙顺利破壳而出,黑颈鹤夫妇的两口之家瞬间变成三口之家。刚出生的小鹤宝宝很像一只大号的鸭子宝宝,因为出生日恰好是5月20日,应了谐音“我爱你”,所以这只毛茸茸的小家伙一出生就在当天的网络上赚足了眼球,被很多网友花式夸赞“萌到融化”。
而高原的初夏,也因这只黑颈鹤宝宝的出生,而更加生机勃勃。
人生抉择:半路出家为湿地在野外跑了十六年
湿地泥泞,索郎夺尔基却走得又快又利落,不仅如此,他还对这片区域里哪有泥炭、哪有沼泽如数家珍,完全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但其实,他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
2007年,索郎夺尔基从人民教师转行成为若尔盖湿地管理局的“新人”。“一开始,我连黑颈鹤都不认识。”索郎夺尔基回忆,当时一位前辈告诉他,说不懂没关系,只要天天去野外看一看,走个四五年,就知道保护区是干什么的了。
“后来我不懂就问,慢慢认识的就多了。出野外时间最多的一年,有180多天。”索郎夺尔基说,他来到保护区认识的第一种水鸟就是黑颈鹤,但他坦言,即使已工作十六年,也依旧还在学习中。他随手拈起草地上的一朵如星子般柔小的黄花,举例道:“湿地变化万千,每个季节开的花都不一样,比如这种花,这月还在,下月说不定就不在了,有关若尔盖湿地,我们需要了解的还太多。就像很多人都觉得冬天这里最为苍凉,其实不是。”索郎夺尔基认真地解释道:“若尔盖冬天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动物,叫大天鹅。每年黑颈鹤走的时候,大天鹅就回来越冬了,相当于它们交叉在此繁衍生息,所以冬天的若尔盖不仅不寂寞,还很有生机。”
2015年,索郎夺尔基有了一个看似更好的工作机会——到环境综合整治办当主任,但他被调走后仅干了10个月就又坚持要回去。别人都觉得他很犟,但他说:“我不喜欢坐办公室,就爱去野外和野生动物打交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若尔盖人,索郎夺尔基有来处,亦有归途:“其实要说有多热爱这片草原,好像也说不出来,但我会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即使到了退休前一天,都还要去野外。”
湿地保护:知微知彰从泉眼一直游到黄河上游
通过索郎夺尔基这几年的观察,他发现,花湖、哈丘湖里的部分水其实源自保护区里的泉眼,这个发现让他对生态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看,保护区其实是有很多泉眼的”,索郎夺尔基指着不远处一片湖泊说,“泉眼的水慢慢流出来,变成小溪,小溪又流到沼泽,再通过沼泽排放出去,汇入黑河等河流,最终成为黄河的一部分。所以我认为,保护黄河上游,首先就要保护周边河流,泉眼也要纳入保护范围,因为它就是源头。”
索郎夺尔基还介绍,为持续掌握保护区内黑颈鹤的种群现状,预测其种群的变化趋势以及深刻地了解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进而更好地保护黑颈鹤及其湿地栖息地,2016年,保护区制订了若尔盖黑颈鹤长期监测方案,并围绕保护区黑颈鹤重点活动区域的四条样线90个固定点位进行数量监测。
自从黑颈鹤的濒危等级从“易危”降为“近危”,很多人都问索郎夺尔基有什么感想,他笑着说:“其实没什么想法,只要黑颈鹤的数量每年逐步增长,就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到位了。”
持续行动:故事未完黄河长江两岸生态将更美
包括花湖在内的若尔盖湿地,被称作“高原固体水库”,蓄水总量近100亿立方米,每年为黄河补水约46亿立方米,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黄河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若尔盖林草局生态修复股股长杨恒向记者介绍,2022年实施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恢复湿地9.7万亩,预计今年六月底完工。另据若尔盖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通过系统治理修复,花湖水位提升了0.52米,水域面积扩大435公顷。并且,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也在有序推进,杨恒说:“目前,若尔盖国家公园8大项和28小项创建任务已全面完成,去年11月通过省级自评估验收报送至国家林草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若尔盖,海拔更高的色达泥拉坝湿地同样栖息着“高原神鸟”。
泥拉坝湿地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并于今年入选国际重要湿地。
据色达林草局湿地股负责人刘贤林介绍,为了保护好泥拉坝湿地,色达县实施了退化湿地修复、退化草地治理等生态恢复工程。他表示:“继续做好泥拉坝湿地的保护工作,对于维护特定生物地理区生物多样性、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湿地保护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屏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坚守和付出。
皑皑雪山边,莽莽青草间,在地阔天长充满野性的旷野上,各类野生动植物顽强地延续着自己的种群,“索郎夺尔基们”则是在延续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