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草原绣娘”绣出花样生活

发布时间:2023-03-03 09:25:06丨来源:工人日报丨作者:李玉波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一根丝线,一头牵着万千百姓致富生计,一头连着千百年文化传承。

近日,“兴安草原绣娘”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劳务品牌。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期间,蒙古族刺绣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带富能力,成为了内蒙古兴安盟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有效载体,传统手工技艺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蝶变,带动了2.6万名农牧民脱贫致富。

刺绣作品《踏青》(资料图,摄影:毕力格)

刚过完年,住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呼格吉勒小区的绣娘双金亮就投入工作,忙着赶制一幅1.2×1.8米的牡丹花刺绣作品。

“这个作品绣好后有3500元的收入,平时利用闲散时间绣绣花,还能有这么高的收入,这是我从来都不敢想的事儿。”双金亮说。

今年45岁的双金亮因少年时期患脊柱弯曲疾病,只能干点零活维持生计,生活一度陷入困境。2017年,双金亮听说旗里免费开展刺绣培训班,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增收。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一针一线地学习,每期课程都不落下。渐渐地,她迷上了这门手艺,绣的花也越来越好。2018年,双金亮开始接订单,起初只有几十元的小订单。随着订单的增多,她的刺绣工艺、操作技能、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成为一级工的她不仅收入不断增加,还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员。“刺绣不仅仅提高了生活水平,还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双金亮说。

在科右中旗,说起“白主任”“白老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白晶莹既是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也是深受广大农牧民妇女信赖的蒙古族刺绣产业带头人。

一根丝线,一头牵着万千百姓致富生计,一头连着千百年文化传承。她用纤纤巧手,靠着针尖功夫,穿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惠民好政策,更带领草原绣娘“绣”出花一样的幸福生活。

为了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没有经费买图样,她用白纸自己设计、绘制蒙绣图案,现有的1072种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全部出自她一人之手。农忙时节,老百姓没办法集中学习,她便利用工作日的早晚休息时间和双休、节假日下乡入户培训并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让贫困妇女在家门口掌握就业技能。

近年来,白晶莹逐步摸索出“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先后扶持成立了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沃尔墩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越来越多妇女通过“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投身刺绣这一富民产业中,积极参加培训。近三年来,科右中旗平均每年培训2000人,共带动300余人固定就业,3000多名一级绣工实现灵活就业。

“力‘绣’不欺,只要我们勤于劳动、善于创造,发展好蒙古族刺绣产业,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白晶莹说。(文:李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