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郭艳玲:坚信一粒种子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3-03-02 13:50:06丨来源:中国青年网丨作者:石佳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郭艳玲一边培育种子,一边倾听牧民心声,为她心爱的草原建言献策。

从事草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6年,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一直在和草原、种子打交道。 

大部分时间里,郭艳玲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实验室。数十年间,针对内蒙古缺水、干旱的气候条件,她和团队从100多种采集回来的野生种子中,试验筛选出耐旱耐寒适应性强的草种。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郭艳玲来到试验田,在记者看来泛黄的“杂草”地里,郭艳玲却能准确的说出这一片是哪个种子的繁育区,这个种子又有什么样的特性。 

“做科研一定要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她介绍,经过几年的精心选育,她和团队从百余种牧草中筛选驯化出了哈拉海、野韭、华北驼绒藜、冷蒿等十几种性能优良的乡土草种,“等到夏天你再来就都能看到了,特别漂亮”。 

在过去5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她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多次提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话题。作为一名与生态领域相关的代表,郭艳玲也备受鼓舞,更积极地把工作中遇到的生态问题整理成建议。5年来,郭艳玲提交了近30件建议,大多与内蒙古生态保护相关。 

2018年,郭艳玲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与履职经验丰富的老代表交流请教的基础上,郭艳玲想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提出一件为农牧民发声、把心爱的草原建设得更美更绿的建议。最终她把目标锁定在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政策上。 

郭艳玲调研了乌兰察布市草原补奖政策重点实施的3个牧业旗,走访牧民了解真实情况、填写调查问卷,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撰写了几万字的调研报告,经过完善修改,在2019年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完善草原奖励补偿政策的建议》。 

回忆起建议的初衷,郭艳玲说,自己就是要想办法协调草原生态、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的关系,推动解决草畜矛盾。 

国家从2011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到2018年已实施了8年。草原生态恢复得如何、牧民生产情况如何、禁牧到底禁住没有……郭艳玲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展开调研,“我就是想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为下一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希望能在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中合理调整草原权属、精准核算草原载畜量、全面实行季节性休牧与草畜平衡、支持发展草原旅游业等牧民的真切盼望,都翔实地体现在了郭艳玲的建议中。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她的建议列为2019年的内部重点督办建议,同年8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调研小组到乌兰察布实地调研。同时,财政部成立工作专班进行研究,不但在会议期间及时回应,更将她的建议内容纳入到《关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9年中央与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里。 

“没想到一条来自基层代表的建议能得到国家的重视,吸纳到报告之中。”郭艳玲在感到光荣与自豪的同时,更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2020年,郭艳玲围绕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走访调研内蒙古赤峰、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等地8个旗县25个嘎查。她建议,通过围封、补播、改良等方式开展植被恢复工作,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转变草原利用方式,严格以草定畜,实行现代生态家庭牧场模式,并建立相应补偿机制。 

2021年3月5日,郭艳玲走上代表通道,为自己的家乡“中国薯都”——乌兰察布代言,深情讲述“金豆豆”与“泥腿子”的故事。她说,过去马铃薯种子论斤卖,一亩收入几百元。现在农业技术人员通过芽苗组培,生产出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论粒卖,一亩收入两万元左右。小土豆成为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日晒、住得惯草棚、喝得惯凉水的“泥腿子”,这是郭艳玲对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形容。她记得,有一次有人来拜访她,全然不敢相信眼前穿着破旧、浑身泥土的农民就是人大代表。 

尽管培育种子的过程十分艰辛,但郭艳玲坚信实验田里写着的标语“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记者手记: 说起草原,她的言语中满是热情 

第一眼见到郭艳玲,我就被她的亲和力所感染,她笑着朝我走来,轻轻握了握我的手。随后,我们开车去往她的实验基地。她向我介绍,在50多亩实验田里,分区域选育着100多类乡土种子。 

“这是麻叶荨麻,我们品尝过味道特别好”“这是冷蒿,适用于草原植被恢复”……对于每一类种子的特性,郭艳玲都如数家珍。尽管在户外,说话呼出阵阵寒气,我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郭艳玲的工作热情,她自豪地说:“我们已从180多种乡土种子里选育出20多种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的种子。” 

郭艳玲一边培育种子,一边倾听牧民心声,为她心爱的草原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