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划出台 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10 16:34:34丨来源:新规划出台 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七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规划》提出将按照保护优先、重点修复、适度利用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3亿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扎实推进荒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根据最新公布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沙化调查结果,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2004年、2009年、2014年、2019年)实现净减少,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万公顷(515.4万亩)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66.70万公顷(1000万亩);并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面积持续“双缩减”,程度持续“双减轻”,沙漠、沙地植被盖度和固碳能力持续“双提高”,沙区生态状况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态势,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

不过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国荒漠化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现有沙化土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58%,分布于30个省(区、市)920个县(旗、市、区),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生活,严重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荒漠生态系统修复处于初级阶段,稳定性较差,已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中等治理的面积占93%;加上区域水资源矛盾突出,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仍然存在,气候变化风险不容忽视。

“下一步需治理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表示,“十四五”和中长期防沙治沙还处于攻坚克难阶段,巩固成果和修复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已成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和难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规划》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

据刘东生介绍,《规划》的一个特点是强调分类保护沙化土地。在统筹考虑了沙化土地空间分布、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后,将沙化土地划分为干旱沙漠及绿洲、半干旱、青藏高原高寒、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湿润、沿海沿江湿润5大沙化土地类型区、23个防治区域。根据沙化土地分布特点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等,确定7个重点建设区域,其中:优先治理区3个,优先预防区4个。

同时,《规划》强调了保护优先、重点修复、适度利用的总体思路。例如,在保护优先方面,强调对于原生沙漠、戈壁等自然遗迹,坚持宜沙则沙,充分发挥荒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重点修复方面,要求在科学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建设区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在适度利用方面,提出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利用光、热、土、生、景等资源,适度有序地发展沙产业。除了种植业、林草特色养殖业、精深加工业外,鼓励新能源开发,积极探索光伏治沙;推动沙漠旅游发展,提出新时期将重点支持32处国家级沙漠自然公园建设等。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财司副司长许新桥表示,目前国家林草局已分别与防治任务重的12个省(区)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将开展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和林长制督查考核,重点考核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完成情况;并通过保障防沙治沙资金、科技示范引领等保障《规划》目标完成。(文: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