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苏荣:草原上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听过他的歌声

发布时间:2023-01-02 22:05:00丨来源: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丨作者:钦柏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拉苏荣怀抱着沉甸甸的音乐理想,在他长调吟唱的苍茫大地上沉沉睡去……

2022年的最后时刻,一颗博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中央民族歌舞团发布讣告,著名蒙古族声乐表演艺术家拉苏荣同志,因病于2022年12月31日23时47分在北京辞世,享年75岁。

拉苏荣怀抱着沉甸甸的音乐理想,在他长调吟唱的苍茫大地上沉沉睡去……

草原上每一棵青草,每一朵鲜花,都听过他的歌声。

以音乐之名邂逅彼此

拉苏荣与乌兰牧骑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为了深入牧区开展文艺宣传工作,以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诞生了。这支队伍被人们称为“乌兰牧骑”,那些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唱得是那么的好,声音是那么的嘹亮。当时年少的拉苏荣立下志愿,有一天也要像他们一样。

那时,除了开展文艺演出之外,乌兰牧骑还会定期为牧民放映电影、理发、授课、送医送药,深受广大牧民的喜爱。因此,乌兰牧骑的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

1960年,乌兰牧骑招人,恰巧拉苏荣所就读的学校校长与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下同)杭锦旗乌兰牧骑的队长认识,便推荐拉苏荣前去面试。就这样,13岁的拉苏荣通过面试,走进了伊克昭盟杭锦旗乌兰牧骑,成了那里最年轻的队员。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登台还不到一年,拉苏荣遇到了麻烦,他进入了变声期。正好那一年因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乌兰牧骑开始精减人员,总是“唱不好”的拉苏荣被辞退了。

1962年10月,无奈之下的拉苏荣,听从家人里的建议,报考了内蒙古艺术学校。经过一番严格的考核之后,拉苏荣幸运地成为这一届内蒙古艺术学校唯一的新生,主要学习长调民歌和马头琴。

在学校里,拉苏荣开始正式学习长调演唱。后又深造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得到昭那斯图教授、内蒙古歌王哈扎布先生、北京汤雪耕教授和马头琴大师色拉西老先生等名师指导。

1968年,从内蒙古艺术学院毕业的拉苏荣重新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乌兰牧骑。这支“文艺轻骑兵”是当时文艺战线上最活跃的队伍,无论是在人民大会堂,还是在草原上的蒙古包里,都能看到乌兰牧骑“红旋风”般的身影,这让拉苏荣更加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

不朽的丰碑

拉苏荣的“歌王”之路

1965年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周年之际,18岁的拉苏荣作为蒙古族歌手的代表登上了中央代表团慰问演出的舞台。一曲长调歌曲《乌珠穆沁团尾马》唱罢,台下掌声雷动,就此开始了自己的辉煌的艺术之路。

20世纪60年代起,拉苏荣带着《北疆颂歌》《小黄马》《走马》《圣主成吉思汗》《牧歌》《银河》《遥远的特尔格勒》《赞歌》《敖包相会》《森吉德玛》《锡林河》《金色的边疆我的家乡》《金珠儿姑娘》等一大批蒙古族歌曲走遍了祖国各地,他在继承和弘扬蒙古族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兄弟民族及西方音乐的声乐技巧,达到了长调抒情的至高境界。成为当代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歌唱家。

1984年,37岁的拉苏荣与俄罗斯歌唱家杜古尔达希耶夫、蒙古国歌唱家江格德被并称为“亚洲蒙古族三大男高音”。由此,拉苏荣步入了人生中的黄金时代,对长调艺术的认识也一天天在加深。

1995年,拉苏荣在北京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用流淌在他内心的“绿色旋律”唱响了茫茫草原的生命赞歌。

拉苏荣在蒙古族声乐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而且还能够娴熟地演唱各类艺术歌曲,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赢得了国内外观众与听众的欢迎,被誉为现当代歌王。

那是他最为炽热的爱

拉苏荣与长调

1984年他考入内蒙古大学的蒙古文学研究生班,在读期间他所创作的歌曲曾荣获在保加利亚举行的第22届布尔戈斯世界民间艺术歌曲比赛一等奖。他的论文《论蒙古族长调牧歌》与《蒙古族民歌演唱原理》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声乐理论上的空白,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荣获文艺理论一等奖,还荣获了蒙古国际长调牧歌艺术节论文金奖。

2003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申请马头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给了拉苏荣等蒙古族艺术家一个启示,蒙古族长调完全具备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行列的条件。作为“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专家工作小组”的中方委员,拉苏荣为之积极奔走,全力配合申报。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蒙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名列其中。

2006年,拉苏荣担任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继承和保护工作委员会的中方首席专家,成为中国国家级文化艺术团体中唯一从事这项工作的艺术家。

2007年初,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宣告成立,拉苏荣被选为会长。在他的倡导下,内蒙古的各盟市都相继成立了长调协会。       

从1960年以来,拉苏荣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长调人生。他的艺术生命始终是与舞台和草原在一起的,他把人生最蓬勃的年华全部献给长调艺术。

这位德高望重的杰出艺术家,用智慧的头脑、坚贞的信念、无与伦比的歌喉,用激情与忠诚把炽热的爱播洒在了长调吟唱的苍茫大地上。

从牧民生活中来,最终还要送给牧民

拉苏荣的艺术哲学

最终,拉苏荣还是回到梦开始的地方——给牧民表演不为名利,只为给牧民带来精彩的演出,即使条件艰苦他也从未放弃,一直与牧民站在一起,他将乌兰牧骑精神永铭心间。拉苏荣精彩的演唱,加之他平易近人的性格,得到牧民的喜爱,只要是他演出,牧民总会来看,现场总是人满为患。

拉苏荣曾回忆,虽然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我们总会想办法去克服。牧民在哪,我们的舞台就在哪里。为了让演出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就从草原采来野花布置舞台。草原上的蚊蝇特别多,有的时候唱着唱着,苍蝇就飞进嘴里了,我们就吐掉继续唱。有的时候正在吃饭,有牧民过来看节目了,我们就立刻放下碗,为大家表演。虽然这样的日子挺辛苦的,但当看到我们的节目深受牧民喜爱、每次来演出时大家都奔走相告时,看到牧民们把舞台挤得水泄不通、一次又一次要求加唱一曲时,看到牧民们待我们如亲人、把自己的毛巾拿给我擦汗时,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牧民的深情,是我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和收获。

拉苏荣说:“我可以忘记自己去过多少国家,吃过多少美味佳肴,但我无法忘记牧民生活的平凡美好。”

(文:钦柏,部分资料摘自内蒙古文化信息网 人民艺术家杂志 中国档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