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耕田,农机过冬眠,夏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这是过去农民一年的生活写照。但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农民刚刚盘点完丰收的喜悦,又开始在广袤的田野里和合作社的车间里播撒着新希望,以往的“冬闲”正被眼下的“冬忙”代替,广大农民在初冬时节忙得不亦乐乎,把寒冷的冬天搅得热热乎乎。
在阿古拉镇:参加刺绣合作社成了新潮流
“以前冬闲时聚在一起聊家常、打麻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在合作社做手工,每天都有工资,既打发了时间,又多了一笔收入,可真是一举两得。”科左后旗阿古拉镇衩艺日玛花香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成员来小说。
“通过成立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把附近的绣娘聚在一起,农闲的时候都有收入”,合作社负责人曙红介绍,“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想学习、有时间、有精力的妇女加入进来,使姐妹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加快增收致富的步伐。
来小就是在合作社受益的一员。她早年时常患病,生活捉襟见肘。病情好转后,曙红找到她鼓励她坚强面对生活,通过自己的双手减轻家里的负担。“生病之后,我本来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是合作社给我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好日子也有了盼头,冬天再也不闲了”,提到合作社,来小满脸的感激之情。
目前,合作社不仅吸纳了越来越多本镇的群众加入,还吸引了其他苏木镇的乡亲们主动加入,海鲁吐镇查干伊玛嘎查的包沙仁高娃、巴彦毛都苏木南阿巴海嘎查的斯琴高娃……她们在曙红的带领下实现了居家就业,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好。如今,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不仅让“绣娘”们提高了生活水平,也让民族手工艺得以传承。
在海鲁图镇:做手工艺品成了新行当
这几天,科左后旗海鲁图镇乌日丽嘎沁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刚刚接手了一份蒙古袍订单,姐妹们正在加班加点生产。
乌日丽嘎沁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主要设计制作手工编织产品,如线钩帽、鞋、包,汽车、沙发坐垫,抱枕、床盖,皮艺制品等20多个品种。合作社从一开始的10个成员发展成如今拥有“乌日丽嘎沁”商标产品的百人团队。合作社经常在周边村、镇举办培训班,手把手教授学员,学会的当场下订单,产品验收合格就付劳动报酬。几年来先后有226名学员参加学习,68名学员成功接收订单。今年合作社接了23分订单,姐妹们增加收入100余万元。合作社还通过快手、可意网、夜市“地摊经济”“旅游景点展销”来拓宽销售渠道,与北京怀柔区巧媳妇合作社签订“蝴蝶结”产品订单。做手工艺品成为“娘子军”们赚钱的新路子。
在查日苏镇:参加科技培训成了新时尚
“在家猫冬?那是过去的事儿,现在我们跟着线上培训的老师学习新种植技术,期待来年能多赚点钱。”科左后旗查日苏镇乌丹西里嘎查村民王旭说。
11月21日,查日苏镇职业技能线上培训班开课。乌丹西里嘎查“土专家”呼和正在给村民讲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作业方式、技术优点、种植方法和除草技术等,并介绍今年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中的成功案例,全镇300多农民群众在线收看。
这是今年查日苏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的第13场。为进一步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查日苏镇充分利用农民冬闲时机,围绕缺什么就补什么、市场急需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工作理念,依托“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对重点群体,尤其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线上培训,让村民在家里就可以学到技术。先后开设豆制品加工技术、母牛挤奶技术、浅埋滴灌高产青储和金科羊草销售等培训。上网课、听农技、学经验、搞编织……冬闲变冬忙,全镇已涌现出种植、养殖、林果、编织等技术能手300余人,百余名农村留守妇女也成为致富路上的“女闯将”。
“老师,按照您教的技术,我这个冬天能赚不少钱。”……尽管屋外寒风刺骨,可查日苏镇沃德嘎查巧姐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内却是暖意融融。全村的妇女聚集在这里学习编织手工技术,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小帽子、手头、小篮子、小扫帚,一件件纯手工的物件在手工老师的指导下新鲜出炉。
“编织手工其实学起来非常简单,只要咱们认真学,保证几天就能编织出一件成品。这可是咱们挣钱养活自己的方法,大家赶快过来学吧!”合作社理事长吴向春耐心地鼓励大家学习编织手工技能,并详细地给大家讲解编织手工艺品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
为了给广大农村妇女搭建创业平台,吴向春成立手工编织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每年利用农闲时间,传授编织手工艺品技艺。“学会了编织手工艺品技能,我就可以用农闲闲时间编一些拿出去卖,增加家里的收入。”沃德嘎查村民谢金梅高兴地说。
科左后旗农牧局局长胡金明告诉记者,过去“猫冬”和北方寒冷气候较长、生产经营形式比较单一、农闲时节无事可干有关。如今的科左后旗农村,情况却大不一样:很多农民从“猫冬”变成了“忙冬”,忙学习、忙赚钱。旗委、旗政府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借助科技下乡、互联网等便利条件,为农民“充电”铺路架桥,特别是在“充电”的方式和内容上多搞创新,将农民最期盼、最急需、最适用的技术送到家门口,让他们的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专业、技能更先进。
(文/图:赵文嘉 陶冶 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