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融合:四川红原草原迸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2-12-29 16:00:50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陈美利 覃勇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红绿”融合,绘就了红原草原高质量发展亮色。

红原——唯一一个因长征而得名的县城。

1960年7月,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草地艰难行及川西北人民在中国革命危难关头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红原县,周恩来总理题词命名“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故名为“红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地、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天然草原面积1164万亩,占全县面积的92.4%,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121万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96.3%,天然草原以草甸草地为主,占全县草地面积的80%以上。

红原草原(资料图)

红色,是红原草原最纯正的本色。

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途中经过红原境内,渡过蜿蜒西流的嘎曲河,经日干乔踏上广袤草地、茫茫泽国的艰难之旅。当年的红原草原,气候恶劣,年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而烈日炎炎,时而雨雪风暴,红军队伍就是在“行路难、缺粮难、御寒宿营难”的“三难”中过草地,这片土地上深深印下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历史足迹,镌刻了中国革命史最为艰难、最为悲壮的历史征程,留下了“金色鱼钩”“七根火柴”等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红军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红原,也成为红军长征停留时间最长的县。

绿色,是红原草原最亮丽的底色。

如今的红原草原绿草茵茵。近年来,红原以坚定的行动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已累计投资超4亿元,系统实施了退牧还草、草畜平衡、鼠虫害防治、沙化草原治理以及湿地恢复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草原得到休养生息,退化得到有效治理,草原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据2022年草原基本情况调查显示,10年来,红原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原来的78%提升至86.2%,单位可食鲜草产量为每亩390.44千克,鲜草产量较10年前提升每亩40千克,天然草地盛期平均高度增加了10毫米,退化草原由原来的100万亩以上降低至26.6万亩,草原沙化面积也由10.37万亩减少到5.84万亩。另一方面,红原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纲要》以及《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正系统谋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治理工程,积极推动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储备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项目150个,计划投资将超300亿元。

“红绿”融合,绘就了红原草原高质量发展亮色。

让人沉醉的绝美草原风光,奇异多彩的安多民俗,古老深厚的游牧部落文化,悲壮不朽的红军长征史诗——红原,吸引着八方游客慕名而来。

近年来,红原县坚持自然为本、红色为魂,着力保护红色传承,深入实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依托“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这个金字招牌,依托草原湿地、原始森林、天然彩林、高原湖泊等自然生态资源,不断完善游客集散中心、全域旅游交通、公共服务区、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红原县还积极开发融入式、体验式旅游产品,精心打造“重走长征路过草地”红色文旅精品线路,将红色文化同生态文化、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借助雅克音乐季全方位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策划包装和提升,进一步提升扩大红原草原生态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据统计,2021年,红原接待游客20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16亿元,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