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于海臣:扎根土地 做林果产业领路人

发布时间:2022-12-21 09:50:00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于海臣是远近闻名的“乡土人才”。早在2010年,于海臣把自家房前屋后的残次树种改造成经济林,通过庭院经济发展沙果、123、鸡心果等果树栽植,并得到良好收益。作为一名党员,多年来,他把自己学到的、总结的果树管理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成了林果产业领路人。

机缘巧合,意志坚定种植经济林

于海臣从年轻时就对栽植果树感兴趣,一旦听说周围有各种关于果树的培训,无论路途多么远,他都去“取经”。2010年,于海臣把自家房前屋后的30亩残次树种改造成沙果树,发展庭院经济,让兴趣在院落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通过几年的自学和经验总结,于海臣利用果树生长期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不断实验各树种栽培技术。随着2015年进入盛果期,30亩沙果开始挂果,亩产沙果达到2000斤以上,每亩纯收入达到1580元,这让于海臣尝到了“甜头”。

2016年,在一次到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学习过程中,于海臣了解到了鸡心果市场价格高,于是他在吉林购买了800株鸡心果树苗,在自家庭院开始试种鸡心果。于海臣是个肯钻研的人,自费外出到辽宁、吉林和赤峰等地学习鸡心果树技术,几年下来,他掌握了鸡心果全套管理栽培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笃定前行,扎根土地推广新技术

回忆刚开始栽植果树时,经验不足,于海臣经常向外省的果树专家请教,并每天坚持到地查看果树长势,和工人们一起除草、剪枝、施肥、扩灌……在他看来,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成实的,才能落到实处,通过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为空洞的理论。

从事果树技术推广与服务十余年,于海臣将兴趣变成职业的另一种可能,也坚定了发展林果产业的理念与信心。

东到库伦旗、南到青龙山、西到义隆永、北到东明。

作为一名党员,于海臣在带动果农增收致富的同时,积极主动服务乡亲们,指导利用庭院闲置地、残次林发展果树经济林,栽植鸡心果、发展林下经济、培训授课,向困难户免费提供果树育苗,还受邀到库伦旗几个乡镇传授果树种植技术,带动了周边村屯林果业发展。

破“土”成才,向绿色而行谱写新乐章

“果树日常管理,每个季节做每个季节该做的事……”于海臣总结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果树管理经验——“4+3”果树季节“口诀”:春季要剪枝、抹芽、环割;夏季要施肥、控水、补磷钙钾;秋季要拉枝、涂白、上冻水;冬季要抗严寒、剪小枝、适当扩灌。

如今,于海臣的“口诀”被诸多果农牢记。他说:“种果树一定要自己学、自己悟、用心管理,不怕苦、不怕累,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增收回报。”

于海臣在土地上学习,也在土地上收获荣誉。

几年来,他推广沙果、K9、123、鸡心果等经济林果省力化高效栽培技术,至今已培训栽植果农200余人,2020年被评为村级“身边好人”,2022年被奈曼旗老科协推荐为通辽市“乡士人才”。

如今,越来越多像于海臣这样的乡土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在乡村发光发热,建功立业,给乡村带来了活力,也给村民带去了希望。活跃在基层一线的“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等正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文: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