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左后旗:养牛拓宽路 致富信心足

发布时间:2022-12-15 14:30:00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这段时间,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伊和塔拉嘎查党支部书记杨光兼嘎查养牛合作社理事长自豪极了:“今年合作社的收成不错,我们计划给群众分红100万元,要不是疫情影响,分红大会早就开了!”

“合作社300平方米的挤奶车间建成后,全村200多头奶牛将在这里享受现代化的挤奶服务,为群众增加收入60万元。”伴着阵阵哞哞声,走进伊和塔拉养牛合作社,只见4栋宽敞的牛舍排列整齐,400多头母牛、公牛、犊牛分栏饲养。在圈舍里悠闲地吃着饲草,它们一只只身形健硕,花色的皮毛闪耀着光泽。“我们计划建设雨水与粪便分流设施、排水排污渠道、粪便处理系统。明年再新建1座牛舍,每年增加肉牛100头,逐步扩大养殖规模。”杨光介绍说。

2019年8月15日,由党支部和党员领办的伊和塔拉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通过党员带头引导群众,嘎查172户487人以土地、资金、劳务方式全部入社。合作社整合资金400万元,建成两栋可容纳500头牛的专业化牛棚、200平方米办公场所,购入基础母牛101头进行集中养殖。同时,采取“买——卖——买”短循环模式,从牛市购买基础母牛,短期育肥后,线上线下进行销售,三年累计交易黄牛1000头。伊和塔拉嘎查通过村集体土地入股、社员入股、企业投资等方式,投入近400万元,以合作社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在领办黄牛养殖合作社的基础上,嘎查党支部又先后领办蚯蚓养殖、水稻种植、手工艺品合作社,延伸黄牛养殖产业链,逐渐形成了“黄牛养殖-牛粪养蚯蚓生产有机肥-有机肥种植水稻”的循环发展产业链。目前,养殖合作社黄牛存栏达460头,年生产绿色水稻10万斤。

如今,伊和塔拉嘎查黄牛养殖已成为主导产业,现有黄牛存栏3800头。今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多万元,嘎查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多万元。

“我们还有更大的目标!”杨光介绍,伊和塔拉嘎查还利用临近黄牛交易市场的优势,建起了2100平方米的黄牛产业观光园和黄牛博物馆。目前主体框架等大部分工程已经完成。黄牛博物馆里的精品育肥牛馆、西门塔尔母牛馆、精品母牛馆里将有活牛展示。“我们还将建设‘戏牛馆’,观众可以骑牛、斗牛、和牛合影等等,欢迎你来!”杨光热情地邀请。

11月29日,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准协日勒台嘎查的布和白乙忙了一整天,到中午12点多才收拾完母牛产犊的棚舍,当天有3头母牛要产犊,布和白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我卖了11头牛,平均卖价4.5万元,每头牛比其他养殖户多卖了2万多元。其中,最贵的一头牛卖到了15万。目前,我养的牛最贵的一头值20万元。”布和白乙自豪地说。

布和白乙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准协日勒台嘎查的养牛能人。

“发展养牛业,必须养好牛、养精品牛。我养的都是德国、法国、加拿大优质品种乳肉一体改良牛。买牛时,要挑选改良程度高的基础母牛。在购入基础母牛后,要第一时间做好系谱档案登记,每代配种时选择远缘的父本冻精,避免发生近交衰退。根据不同的改良目标,选择不同品系的父本冻精配种,需要挤奶的牛,就选用法系、德系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冻精;需要肉用牛,就选用美系、加系肉用西门塔尔牛冻精。”谈起科学养牛,布和白乙如数家珍。

布和白乙从1998年开始从事配种工作,1999年开始养牛,期间也走了不少弯路,养殖效益一直不高。“科学养牛、养精品牛”让他逐步走上致富路 。“2018年,我投入58万元,买了32头有系谱档案记录的优质育成母牛,这些牛每头高出市场价5000元。通过4年的精心饲养和自繁自育,现在已经发展到了58头,其中优质基础母牛49头、牛犊9头。”

 为当好牛的“营养师”,布和白乙按照每头牛2亩青贮的标准,在村里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专用青贮玉米。“日常喂养过程中,除了给牛喂青贮玉米外,我还适当添加干草、稻草、精料等,并在稻草上喷洒盐水,增强牛的食欲,帮助消化。旗农牧部门也帮我设计了一套标准化养殖流程和方案,根据牛不同时期的膘情和增重目标,选择最适合当前生长阶段的配比。”布和白乙说。

布和白乙的“牛”事业,也为当地村民开辟了致富新路径。嘎查里学习布和白乙养殖模式的养牛户有15户,养牛数量达100头。“我家牛生病时,布和白乙第一时间过来给牛看病,对症下药,还教我们许多标准化养殖、育肥、配种等方面的知识。”村民梁山说。

养牛事业已步入正轨的布和白乙把目标放到了生产奶制品上。在党委、政府奶业振兴政策的支持下,去年8月份,他成立了自己的奶制品小作坊。“市旗两级政府给了我很多帮助,通过肉牛产业集群、奶制品小作坊改造等项目扶持,我盖起了标准化棚舍、储草棚,建了犊牛室、挤奶站,还成立了家庭牧场,扩大了生产规模,现在干劲儿十足。”布和白乙说。(文:赵文嘉 赵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