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成立

发布时间:2022-11-10 10:08:40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11月9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活动——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在武汉线上线下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全球迁飞区现状、典型水鸟保护案例、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等主题开展研讨,分享交流国际候鸟保护经验。论坛倡议成立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并发布《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倡议》。

鸟类迁徙是候鸟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期往返的习性。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飞通道,途经中国的有4条,从东至西分别是西太平洋候鸟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中亚候鸟迁飞通道和西亚-东非候鸟迁飞通道。其中,仅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每年就约有210种5000万只水鸟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

为了更好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中国认定了29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建设了2200余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几乎涵盖了候鸟迁飞通道上所有的关键节点。

得益于中国对湿地和候鸟的大力保护,很多珍稀濒危种群数量得到增加。朱鹮从1981年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只,黑颈鹤从20世纪90年代的5000只增加到现在的1.5万多只,东方白鹳从20世纪90年代的3000只增加到现在的近1万只,黑脸琵鹭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只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只。

论坛发布《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倡议》:

一是推动候鸟迁飞通道湿地和水鸟保护主流化。开展候鸟迁飞通道内湿地和水鸟保护空缺与优先区分析,制定保护策略和融资计划。广泛宣传《湿地保护法》《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等政策法规,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水鸟栖息地修复示范工作。

二是规范候鸟迁飞通道湿地与水鸟调査监测。制订候鸟迁飞通道水鸟和栖息地调查与集成技术方案,组织保护地、观鸟会和科研机构开展水鸟同步调查和各类专项调查,搭建水鸟和栖息地数据库,实现调查数据上传、分析和展示,定期发布调查报告,数据库对公众开放。

三是开展候鸟迁飞通道栖息地从业人员能力建设。按照保护地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任职标准和培训需求,结合实际经验,对国际重要湿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等保护地从业者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开发候鸟迁飞通道能力建设培训包,通过培训者培训(TOTs),培养一批骨干人员,打造上海崇明东滩成为EAAF迁飞区能力建设中心。

四是促进候鸟迁飞通道经验交流、分享和意识提升。组织候鸟迁飞通道网络年会、经验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实地调研等活动,总结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经验和案例并在国内外分享。开发候鸟迁飞通道自然教育读本,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全民观鸟、青年训练营等活动,提高公众的湿地与水鸟保护意识和技能。

五是创建候鸟迁飞通道人鸟友好型社区及产业。发动社区参与湿地和水鸟保护,建立湿地自然学校、社区自然中心、工作坊。开展社区共管、水鸟友好型的种植养殖业、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等试点工作。推动当地社区人员尤其是女性,参与可持续生产与自然保护活动。

本次论坛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北京林业大学、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共同举办。(记者:果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