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在防沙治沙过程中,不断探索沙地经济,向沙地要效益,红干椒、沙地西瓜和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在奈曼这片沙地上熠熠生辉,展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红色产业日渐兴
一场暴雨过后,天空澄澈碧蓝,大地新鲜如洗。奈曼旗八仙筒镇双兴村村民李顺民在辣椒田里来回走动,不时扶一下被风雨弄歪的辣椒秧。
李顺民种红干椒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从最初的几亩到十几亩,再到近些年的30亩、50亩,李顺民已将栽种红干椒做为自家的主导产业来经营了。2021年,李顺民栽种红干椒50亩,纯收入12万元。今年,李顺民又栽种了30亩。
“今年全村红干椒栽种面积1200多亩。”村党支部书记姜贵介绍说,全村170户,50%以上的户都栽种红干椒。“1亩地红干椒等于3亩地玉米的收入!”姜贵这样解释村民坚持多年栽种红干椒的原因。
李顺民(左)和姜贵在探讨红干椒品种
姜贵是双兴村种植红干椒的带头人。他说,双兴村栽种红干椒的历史在整个通辽市应该是最早的,他就是当年的红干椒经纪人之一。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全村只有3户栽植,量少品种土;大量栽种时是八十年代末,全村开始有些户栽植;后来就逐渐走上正轨,成为一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我们的红干椒之所以做的这么好,关键是起步早,结识了大量客商,货直发,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姜贵笑着说,自己做那么多年红干椒经纪人,最大的收获是建立了稳固的外部市场,为发展红干椒奠定了基础。
“村民和客商都建立了十分好的信誉,这边告诉发货,那边款就到账了。”李顺民说,正是有了姜书记的指引,村民心里才有了干的底气。
目前,全旗红干椒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成为日渐兴起的主导产业之一。
绿色产业美名传
天空朵朵白云,悠闲潇洒地飘逸着。在八仙筒镇硭石嘎查一片平整的沙地上,双垄大格的西瓜秧苗犹如一道道绿色的带子铺在沙地上。远处,几个人蹲在地上忙碌着。
付秀明在别瓜蔓
一个头戴遮阳帽、系着头巾,脸上捂着口罩的瘦弱女子从地里走过来,她叫付秀明,是这片地的主人。付秀明介绍,她这片地大约110亩,是承包的沙地,分别种了亩数各半的早瓜和晚瓜。今天,她雇了20来人给晚瓜别瓜蔓。
付秀明种瓜已有9年光景了,从最初的25亩沙地西瓜纯收入5万元开始,付秀明觉得种啥也不如种沙地西瓜收入高。西瓜亩产高,管理好了能达到上万斤。“就是操心,价格不太稳。”付秀明说,去年种了80亩地西瓜,因疫情等各种原因,基本没挣钱。
“她们家种瓜很厉害了,这些年基本没赔过!”嘎查党支部书记王永介绍,村里的沙地经济近几年日渐兴起,尤其是种西瓜的每年都比较多,今年的面积就有1200亩,此外,还有沙地葵花800亩,村民在沙地经济作物上的务工收入就达150万元左右。
多年来,奈曼旗的沙地西瓜种植面积每年基本稳定在5万亩左右,其盛名更是享誉全国,形成了“科尔沁曼沙西瓜”和“科尔沁沙地西瓜”两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
双垄大格的沙地西瓜种植地
褐色产业再崛起
“这个是采摘后又出的菇,这么大就是采摘最佳时期。”食用菌种植户杨立志拿着一个残留在菌棒上的香菇说,褐色的菌菇已然干了。在白音他拉苏木苏布日嘎嘎查的一处沙地里,20个菌棚里摆满了菌棒。“现在是养菌期,每次采摘完都要养上两周时间,然后再出下一茬。”杨立志介绍。
杨立志经营大棚食用菌已经有五、六个年头了,从最初的集体经营到后来的个人承包,杨立志拥有养菌棚13个,出菇棚58个,主营品种是香菇。
杨立志(右)和食用菌管理员在讨论香菇的管理方法
“这些棚是从各村承包的,每年要按比例向各村集体上缴‘绩效’钱,用作集体发展基金。”杨立志说,每个棚上缴‘绩效’的标准是按单个大棚总投资的5%的比例交钱,每年需上缴绩效钱大约在12万元左右。自己每年的收益大约是每棒1元,今年预计能收入45万元。
“销路不愁,和市场直接对接,主要销往银川,没有中间商,价格还算可以。”杨立志说。
白音他拉苏木具有多年的食用菌种植历史,从滑子菇到平菇,再到香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当地种植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使之成为了一个可延续性的产业。
奈曼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多年来,不断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发展沙地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红干椒、沙地西瓜、食用菌、沙地水稻、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已达30余万亩,占农作物耕种面积的10%左右。
(文/图:侯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