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义隆永镇西地村与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接壤,是奈曼旗的西大门,全村共有338户,1251口人,党员30名,村民代表13名,总土地面积11200亩。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一手抓百姓致富增收,一手抓文化引领,推动西地村评剧团不断发展壮大,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感染人、引领人,带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努力打造“三治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唱得大家和集体一条心
西地村巾帼志愿服务队共有成员170人,队伍庞大,作用明显。剧团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结合实际编排了《喜看农村新变化》《岳母来了》等评剧和戏剧小品,积极倡导村民积极参与集体劳动,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使《村规民约》深入人心,讲明白家园共建、成果共享,一起维护才能共同幸福,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人员不仅增加迅速,而且广大村民都能按照《村规民约》的要求实行门前三包,村民自治能力大大加强,村屯环境卫生得到了有效提升。
唱得大家好好过日子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针对“慵懒散”“等靠要”和以“贫困为荣”的错误思想,村党支部在深入讲政策、做宣传、树典型、强引领的同时,依托小剧团排练新局《懒汉脱贫》、《一个都不能少》、《致富不能忘了妈》等戏剧小品,特邀个别反面典型来做主角,唱着唱着,群众的思想观念就变了,从心底认识到了勤劳致富的道理,树立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观念,取得了特别好的效果,并迅速掀起了“比、学、赶、超”的致富新热潮。
唱得大家改掉坏毛病
大操大办、赌博成风、好逸恶劳、封建迷信、薄养厚葬等等乡风陋习和不良生活习惯,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绊脚石”。对此,小剧团一方面广泛吸纳该类人员加入剧团,安排演出让他们充实起来。另一方面,在剧种编排上,特意用身边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活实例,创作了一大批移风易俗、勤劳致富、破除迷信、孝老爱亲等节目,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倡导社会道德,让广大村民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唱得乡风文明更和谐
结合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和奈曼旗“精神扶贫五个一”工作机制,西地村始终以素质提升为着力点,将新时代文明实现活动扎根于群众,扎根于生活,小剧团唱、念、做、打,唱的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念的是致富增收,做的是为人民服务,打的是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在丰富百姓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武装了百姓的思想,转变了百姓的观念,引导村民自然而然向善向美向往和谐,增强了乡风文明建设。
西地村党支部本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为主题,从弱到强,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虽然剧团人数不多,专业水平不高,但是演出题材来源于百姓,扎根于生活,知百性所知,想百姓所想,在丰富百姓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武装了百姓的思想,转变了百姓的观念,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德治法治自主能力不断增强,使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在基层、在农村真正成为一池活水,充满生机。(文:姜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