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近年来,我国着力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环境容量,提升“生态颜值”,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在祖国北疆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春季花开遍野、夏季绿意盈盈、秋季林深鹿鸣、冬季素雪千里,“人退草进、自然修复”已成为当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缩影。这些美丽,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从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到迁离乌尼尔草原的生态移民,从植树造林的建设者到护航候鸟的守望者,扎鲁特草原上活跃着的“地球卫士”们正在守护最美“山水林田湖草沙”。
“候鸟卫士”为飞越山海的美丽精灵保驾护航
随着天气转暖,扎鲁特旗境内的荷叶花湿地内已成了鸟的乐园,成群结队的天鹅、鸿雁、赤麻鸭等在清澈见底的湖面上栖息觅食,百鸟争鸣。不远处,扎鲁特旗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民警与旗林草局荷叶花湿地水禽保护区管护中心工作人员正日夜守护,让为这些飞越山海的美丽精灵保驾护航。
为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每到候鸟迁徙高峰期,扎鲁特旗公安局与林草局等都会部门积极开展专项行动,按照候鸟迁徙的路径和习惯,组织警力深入核心区开展常态化巡逻,详细观测候鸟栖息环境是否安全,同时向群众宣传保护知识,制止影响过境候鸟栖息、觅食的不文明行为,严肃查处非法猎捕过境候鸟违法犯罪行为,并救助受伤候鸟。据统计,2019年至今,扎鲁特旗公安局共救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只、二级保护动物16只、三有动物6只。
巡山护林,用脚步丈量大山、守护生灵
扎鲁特旗境内的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总面积91333公顷,拥有通辽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次生林,是通辽市乃至整个科尔沁地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被称为科尔沁草原的“天然肺叶”。近年来,保护区内已监测到野生动物25种,其中包括猞猁等5种珍稀兽类以及大鸨、草原雕、金雕、秃鹫、猎隼、黑琴鸡等20种珍稀鸟类。
保护区目前共有189名护林员,分别在保护区内26个管护站、1个应急救援队履行工作职责。保护区的大多数管护站都驻守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深山老林里,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护林员们始终坚守着各自的工作岗位,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白天,我们巡山,晚上就住在管护站,自己烧火做饭,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由于管护区域路难行,摩托车和双腿便是我们的巡护工具,在大道骑摩托车巡山,在崎岖小路就弯腰步行。”森吉管护站的护林员高力套说。
保护区的动植物监测员白巴根那也是如此,进山查看有没有盗猎、防止山林火灾、回收红外摄像机、查看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对于白巴根那来说,巡山、拍摄野生动物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动物们安全,就是他最高兴的事。
多年来,高力套、白巴根那以及更多坚守在这里的人们,与大山结缘,用真情、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这里的一切,是他们最大的快乐。正是有了这群护林卫士,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宝库才得以绿色发展。
义务植树35000棵,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春风催新绿,植绿正当时。4月20日,扎鲁特旗组织2000余名党员干部职工志愿者到鲁北镇渔泡子村义务植树基地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种植了200亩、3.5万棵樟子松、鸡心果、文冠果、五角枫等乡土优质苗木,以实际行动筑起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植树现场,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干劲十足,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队,挥锹铲土、浇灌树苗等工作井然有序,每一道工序都认真细致、规范到位,栽下一棵棵树苗,留下一行行新绿。和煦的春风中,挺拔的树苗错落有致,初绽的枝叶迎风招展,新绿与远处的山杏、群山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扎鲁特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让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该旗严格落实“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沙地综合治理、无立木林地恢复造林等重点项目,大力推进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完成综合治理35万亩、造林8万亩,让绿色成为了扎鲁特旗最鲜明的底色。
(摄影:白敖敏、李红梅、王呼斯冷、包玲玲、青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