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热议《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2-04-11 10:41:04丨来源:中国旅游报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汇聚和培育一批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机构和人才,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推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文化和旅游业界人士纷纷表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格萨尔王城暨百村产业基地是当地统筹128个脱贫村打造的文旅项目。“《意见》的发布,更加坚定了我们通过发展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格萨尔王城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宋学林表示,近年来,景区以格萨尔文化为基调、百村产业基地为载体,将文化和旅游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带动600多人就业,实现每月人均增收近2800元,让村民在格萨尔文化传承和保护开发中富起来。景区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了解格萨尔文化。同时,结合当地民俗文化、温泉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让更多游客留下来。

浙江余村实现了从“村庄”到“景区”的转变,让村民当“主角”,旅游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2021年,余村入选首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既包括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包括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林卫兴表示,余村是全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要将乡村文化的挖掘和转化利用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意见》明确,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传承弘扬茶、中医药、美食等特色文化,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持续开展“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行动,整合茶旅资源,丰富茶旅融合新业态。“《意见》为我们推动茶旅深度融合、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武夷山市副市长林飞表示,当地将推进茶旅小镇、香江茶人小镇建设,打造提升茶博园、“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燕子窠生态茶园等一批茶旅融合项目。同时,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推广,举办斗茶赛、茶博会等茶文化活动,策划开通上海“武夷山大红袍号”旅游专列,做大做强茶旅品牌。

广西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大健康和文旅产业。“《意见》的印发,将进一步推动康养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统一规划、资金支持、技术人才支持等方面发挥促进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副处长黄河表示,广西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创建文化旅游强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长寿广西”“壮族三月三”“刘三姐文化”等品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产品体系,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意见》提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支持利用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培育一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

“《意见》的发布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认为,非遗与旅游融合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建议,相关政策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融入乡村社会文化发展,提升村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开发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品牌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应遵守非遗法,进行合理化展示与利用。

“《意见》将推动我们不断创新,推出兼具现代审美与实用性的非遗技艺产品,提升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黔西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黔西市原色有染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彭艺表示,非遗工坊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还激发了村民对苗绣技艺的兴趣,促进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未来,我们将从提升游客体验和跨界融合两方面着手,让更多游客前来体验非遗技艺。”

《意见》提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各地培育和引进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乡村小微文化企业和工作室、个体创作者等发展,鼓励其他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投资乡村文化产业。

“《意见》对于挖掘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传统技艺等资源,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指导意义。”苏州大学教授汪德根认为,发展传统村落要推动“流空置业”,即通过空宅流转,盘活闲置传统民居建筑资源,植入文化博览、创意产业、艺创体验等文化业态。同时,推动“文创活村”,即通过“古村落+艺术家”模式打造创客工坊、通过“古村落+企业”模式打造艺创平台、通过“古村落+高校”模式打造艺术写生与实践基地等,振兴传统村落。

“《意见》明确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重点领域、政策举措和组织实施,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表示,多方参与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通过企业带动、社会组织的介入、新乡贤的参与等途径,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意见》既为各地制定管理细则和培育政策提供指导,又推动各类市场要素在乡村落地生根。”乡伴文旅集团商务拓展中心总经理郑德福直言,“希望乡村文化产业形成一定的‘阵地空间’,让区域内分散的资源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培育和服务平台,提升各类资源的附加值。同时,期待相关部门给予更多投资、税收、政策、市场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

(采访组成员:陶李 李金枝 邝伟楠 梁书霞 邰子君 杨丽敏,执笔:杨丽敏,原标题: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业界热议《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