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青海省地质调查局发布的消息,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发现并调查评价富硒土壤99.5平方公里,这是继青海东部地区和柴达木盆地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区域后,发现的又一处重要富硒土地资源。至此,青海已发现4883平方公里富硒土壤。
物以“硒”为贵,积极开展富硒土壤研究
从2004年开始,青海省在东北部及柴达木绿洲农业区开展1∶25万、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和绿洲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圈定各类土壤综合异常279处,发现富硒土壤4883平方公里,划定富硒地块1951块。
今年8月,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名录,涵盖全国各省(区、市)绿色富硒土地、无公害富硒土地、一般富硒土地三大类共30个地块。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和洪水泉回族乡地块名列其中。
工作人员在对富硒作物的研究中发现,在富硒土壤区处于富硒和足硒水平的作物中,油菜、党参、大黄、蕨菜、花椰菜、西蓝花、甘蓝、牧草8种作物富硒率达100%,马铃薯、黄芪、沙棘3种作物足硒率达100%,小麦足硒率为96.5%。这些数据的得出,为青海进一步发展富硒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此外,工作人员还对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8个行政村、80件面粉样本、40件马铃薯样本、40件土壤样本等进行了研究。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一个地区食物和土壤中硒含量的高低与癌症的发病率有直接关系,硒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得以证实。物以“硒”为贵,通过开发天然富硒农产品,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富硒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据青海省第五地质勘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乐都区、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发现富硒资源最早的区域。其中,海东市平安区土壤的硒含量在0.23至3.00微克/每克,高于全国土壤硒背景值,且具有富硒土层较厚、硒含量浓度适中、无伴生有害元素、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
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依托“硒”资源,发展富硒种植养殖业、富硒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不断助推青海特色农畜产品高质量发展。
在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的白沈沟富硒果蔬产业园内,各个温室大棚中的油麦菜、西红柿、茄子等富硒果蔬不断吸引着西宁市、海东市周边的游客到园区观光采摘。同时,这些富硒的果蔬产品还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平安区从事富硒种养业和生产加工的企业达24家,产品种类达30多种,年产值过亿元。
此外,2018年工作人员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地区探明了544.1平方公里的绿色富硒土壤资源,为海西特色资源利用、农业结构调整等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海西州依托富硒优势,积极打造“柴达木藜麦”“富硒有机枸杞”等品牌,推动富硒农产品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加快发展。
开展民生地质项目,加快助力农牧业发展
据悉,青海省地质调查局历时6年,在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相继开展了“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石嘴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两个民生地质项目。经调查,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土壤中硒平均含量为0.26微克/每克,最高值为2.3微克/每克,其中耕地面积为46.5平方公里,草地面积为33.2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为19.75平方公里。
这些地质调查结果为门源回族自治县发展全区域、全产业绿色有机农牧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积极助力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目前,青海省地质矿产开发局启动了“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区(门源)生态农牧业成果转化示范研究”项目,旨在探究适于门源种植的特色富硒农作物,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采集技术、高精度测试分析技术等,分层次开展门源富硒基地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