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大美:西藏,真美!

发布时间:2021-09-13 09:27:20丨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丨作者:杨子彦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翻开雪域高原的生态文明“答卷”,一组组数据,反映了西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成绩。一抹抹“生态绿”,见证了全区以高水平生态环保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进阶之路”。

7732119e-027a-4e73-abdc-98c2f1138851.jpg
秀美的纳木错

cf33c233-b2c8-489d-8b85-bdb7084e71a2.jpg
远眺布达拉宫

d4e45cbf-a679-4371-bb82-a82f6c5ef77e.jpg
壮美的珠穆朗玛峰

1d970d82-761a-4f07-ab1f-9628d2561258.jpg
越冬的黑颈鹤

3a10a0a1-3a46-40f0-808e-881fa5551f20.jpg
巴宜区米瑞乡桃花盛开

642c5e67-535d-4c02-a71f-535fd86109d2.jpg
拉萨河秋景

c8c39a92-efe4-45d9-b920-ff1b114f6ab2.jpg
在雪地里觅食的藏原羚

  “生态红线面积53.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

  “全区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28%。”

  “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23万千瓦,清洁能源在发电装机容量中的占比达89.09%。”

  “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2.31%,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7%,湿地面积达到652.9万公顷。”

  ……

  翻开雪域高原的生态文明“答卷”,一组组数据,反映了西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成绩。一抹抹“生态绿”,见证了全区以高水平生态环保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进阶之路”。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外关心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最高的标准、最实的措施、最严的要求,全面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扎实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成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构建了权责清晰、责任具体、对象明确、跟踪问效的监督体系。

  ——完成自治区级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全区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

  ——建立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规划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重点行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率达到100%。

  ……

  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西藏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

  上世纪80年代,面对“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的生态环境,把沙丘变成绿洲,是山南人民最大的心愿;防沙治沙,植树造林,逐渐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人们在江畔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目前,西藏PM10、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降低28.1%、37.5%,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9%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及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34%。

  不仅如此,西藏还建立了4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国家级11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所有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纳入水利资源禁止开发范围,占全区河流总量的94.1%。各类珍惜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部分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呈现恢复性增长。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族群众通过生态保护,真正让雪山草原、蓝天白云、碧水阳光成为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巴松错景区位于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坐落于景区旁的结巴村,不少村民开起民宿,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过上了小康生活。

  “村里不少人通过旅游收入、护林员补助,生活越来越富足,这让我们更加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意义。”村民罗布说,“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不断享受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

  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就业的农牧民群众达8.6万人次,年人均增收4300余元。2019年至2020年,累计安排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2.74亿元,支持选聘生态护林员7.82万名,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31.82亿元。全区5个市地、3个县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累计命名自治区生态县(区)22个、生态乡镇269个、生态村3087个。

     (作者:杨子彦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