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建高品质生活

发布时间:2021-07-28 10:45:26丨来源:学习时报丨作者:信长星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以对国家、民族、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目标,把青海的自然资源维护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扛牢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信长星

在“十四五”开局、新征程启航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青海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关乎青海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与2016年来青考察和先后两次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青海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提出的重大要求,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立足省情实际,深刻领悟“三个不是而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这一重要论述,全面、系统、辩证地阐释了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的深远考量,为我们从领域、地域、时域三个维度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供了遵循。

注重从领域的维度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性。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的重点必然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为重要。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设体现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注重从地域的维度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普遍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只有全部地区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落地。青海集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于一身,且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差异很大,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决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部署,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充分运用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等重大机制,借势借力与自力更生并举,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注重从时域的维度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性。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选择。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青海发展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破解起来绝非旦夕之功。我们只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境界,强化“政贵有恒”的理念和意识,既注重思想和行动上的紧迫感,又注重思路和理念上的科学性,既把握当下,又着眼长远,才能以“钉钉子”精神把青海高质量发展的“一张蓝图绘到底”。

心怀“国之大者”,坚决守护好“中华水塔”

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从2016年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到今年3月强调“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再到今年6月视察青海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指明了青海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更加重要的独特地位,对做好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只是工作要求,更是政治要求,是我们必须时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的“国之大者”。

青海作为“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拥有举世闻名的三江源头地位,拥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系统,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生态资源服务价值极其巨大,生态安全地位无可替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探索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发展之路,生态颜值持续提升、生态价值持续增加。三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三大江河干流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2%,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超过97%。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我们将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目标,坚决把青海的自然资源维护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坚决扛牢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深入实施“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加强大江大河源头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稳固提升水源涵养功能,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统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协同性,着力加强生态保育修复,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全力抓好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先行先试,认真落实全国统一要求,科学建立碳达峰目标和路径,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努力为全国能源结构转型、降碳减排作出青海贡献。

立足资源禀赋,建设打造“四个地”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青海省情的精准把脉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指出的具体路径和目标,是青海“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

青海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储备地,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价值高,已发现139种矿藏,潜在价值约105万亿元,特别是盐湖资源中的钾、镁、锂储量均居全国首位。清洁能源资源十分丰富,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居全国第五位、西北第二位,风能资源占全国储量的9.4%,太阳能资源占全国的11%,光热资源居第二位,且具有水、风、光互补优势。境内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草原、灌丛、森林等生态系统,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青海被公认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这些都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特殊资源禀赋。

青海发展特色产业,切入点就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托资源能源优势,以建设打造“四个地”为载体和牵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强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建成一批资源互补、产业融合、科技融通、人才互动、技术领先的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的盐湖资源优势产业聚集地、重要产品主产地、技术工艺创新地、循环经济示范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提升清洁能源存储、消纳、外送能力,推动清洁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市场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展示生态高地大美,努力提供生态旅游发展的青海方案。围绕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坚持提质、增量、补链、扩输并举,突出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努力推动高原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坚守人民情怀,推动共同富裕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提出的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推进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等一系列重要要求既一脉相承,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更高目标,我们将深入学思践悟,扎扎实实加以推进。

青海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曾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域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的省份之一,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不少短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要落实在制度安排、政策制定与工作实践之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要躬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巩固全省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根本解决、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社保覆盖面稳步扩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省所有市(州)和2/ 3的县(市、区)达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标准的基础上,持续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实施民生实事工程为抓手,统筹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育、食品安全等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高原乡村建设行动,加快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落实好“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引导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各种渗透破坏暴恐分裂活动,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