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清风拂过连绵无垠的天峻草原,绿茵茵的草地从柏油路的这头一直延伸到山脚下。更桑加骑着摩托车悠闲地穿梭在布哈河旁的草场上,望着眼前低头吃草的500余只藏系羊,更桑加脸上满是喜悦。
“放了一辈子羊,没想到如今靠放牧也能脱贫致富,这要感谢党!”今年45岁的更桑加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一社的村民,也是梅陇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的优秀放牧员。
在梅陇村一社的秋季草场里放牧员正在草场上放牧
梅陇村地处布哈河东岸,距离县城20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是一个纯牧业藏族村。2008年,这里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梅陇模式”,更桑加和村民们的生活便是从那时候发生改变的。
“羊群的状况怎么样,没有什么问题吧?”6月23日,在布哈河畔合作社的一处秋季牧场,梅陇村党支部书记更桑多杰正和更桑加交流着最近的生产情况。
“没想到靠放牧也能脱贫致富!”
沙格!(藏语意为非常好),更桑加高兴地回应说,羊群长势喜人,尤其是200多只母羊状态都特别好,今年出栏的时候肯定又要多生一批小羊羔。
草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暖风吹拂,一转眼便化作寒风吹得后背直发凉。跟着更桑加走到一处地势平坦的地方,只见一间白墙黛瓦的标准化畜棚已整葺一新。进了屋,更桑加铲了一铲子牛粪,煨在炉膛里。
外面冷风嗖嗖,屋内温暖宜人。实木的藏式家具,存放有牛奶、牛羊肉等畜产品的冰柜、洗衣机……“这个房子是放牧的时候住的,条件还不错吧!我们家在县城里有楼房,一般都是父母住。”更桑加说,以前自己放牧的时候住的是没有水电的土房子,现在的“秋窝子”都比过去的家里好,你说我们的日子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去年,有着20多年放牧经验的更桑加被选为合作社的放牧员,每年仅基本工资就有3.6万元,再加上绩效考核,更桑加挣了10多万元,他还在县城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新房。
围坐在火炉前,大家攀谈起来。说起如今的好日子,屋子里气氛越来越活跃。坐在旁边的更桑多杰向我们介绍梅陇村最近的情况:“产业发展是村子的根,这段时间我们把党史学习教育和发展产业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结合起来,就是想让产业发展得更旺,带动辐射更多的人致富。”
13年前,曾任梅陇村党支部书记的军青带领大家组建合作社,发展生态畜牧业,当时只有13户46个牧民入股。历经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梅陇村成立的联合社入社牧户就有503户,累计分红达到了1304.4万元。如今,更桑多杰从军青手中接过了这个关乎全村村民幸福的重担。
新源镇天棚村的牧民索南吉承包了梅陇村的一间商铺,当上了洗车行老板(摄影:苏烽)
前一天的一场雨让天峻县的气温骤降,更桑多杰放心不下合作社里的牛羊,前前后后跑了300多公里,看看有没有发生状况。
在火车站东面的地里,新种出的燕麦草已长得有10厘米高。“种了燕麦草,村里牲畜到冬天的饲料就不用愁了。”不久前,在天棚村党支部书记索科的带领下,村里承包了以前草原站撂荒的地,开辟了10公顷的种草基地,延伸村里的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生态畜牧业。“每年从外面买草,1公斤要1.4元,自己村里种的话最多0.8元。”看到基地里的燕麦草没有受到降温影响,索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他说,这10公顷的燕麦草成熟后,可以产20多吨牧草,不仅解决了冬天牲畜牧草饲料短缺的问题,而且还能供给联合社里其他的村子,让产业发展更壮大,更健康。
“党史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们为群众办实事的热情更加高涨。”同行的新源镇党支部书记华庆介绍说,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新源镇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当做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盘活村集体经济,带动农牧民增收的主战场,茫茫草原上,处处是党员干部奔波不停抓生产、抓发展的场景。
六月的天峻草原,草木盛,牛羊肥。党史学习教育给这里的草原注入了新的活力,凡是关乎村民生产生活的“风吹草动”,都紧紧系在党员干部的心弦上。
就在我们要离开新源镇时,在一处百米长的两层临街铺面里,我们又遇见了更桑多杰和索科,他们正在二楼的天峻县基层党员培训基地和其他村的“两委”班子成员探讨着接下来的发展。
“过去,我们只是带动了入股的牧民和贫困户,接下来我们要带动全体村民一起致富。”新源镇党支部书记华庆直奔主题,对大家说道:“目前生产虽然很平稳,但发展的活力不是很足。”“索科书记的做法很好,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还是得把联合社的作用发挥起来”……
在他们的探讨中,记者听到几个关键词:“牦牛奶”“品牌”“增收8万元”“12个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谋划着产业发展的蓝图。据了解,这段时间,新源镇党支部努力把这里打造成党史学习教育的“阵地”,凝聚新源镇12个村党员干部的力量,激发党员办事能力,谱写“梅陇模式”新的篇章。
(作者:苏烽、天组宣,原标题:布哈河畔:草场肥沃 产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