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贝子庙后有锡林浩特” 近280年历史就藏在这里的红墙灰瓦间

发布时间:2021-06-18 13:29:5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赵明霞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贝子庙见证了周边地区近280年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社会风俗和科学艺术的发展变化,仍将继续见证锡林浩特的今天和明天。

去贝子庙的时候,天正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狂风卷着细雨,让静静地坐落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北部的贝子庙更显庄严与神秘,别有一番风味。

雨中的贝子庙

“先有贝子庙,后有锡林浩特”,这是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历史上的锡林浩特是以“贝子庙”作为地名称谓的,这座始建于1743年(清乾隆八年)的寺庙是一座凝聚着蒙、汉、藏多民族文化艺术的古建筑瑰宝。解放战争时期,贝子庙还是内蒙古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在贝子庙主要建筑屋脊上的镏金饰物,展示出草原佛教建筑别具一格的风韵与气势

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它建在锡林河畔的一座山丘南麓,四周平坦开阔、河水蜿蜒、水草丰美、景色怡人。有人说,贝子庙体现了“背山面水”的传统建宅选址特点,也应照了“依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

贝子庙一景,青砖、灰瓦、红墙相互映衬

因为当日贝子庙不开放,笔者沿着侧面的台阶拾级而上,红色的墙壁将古老与现代隔绝开来,守护着尘封的历史。静静站在红墙灰瓦之间,耳畔仿佛回响着历史的声音——少儿的读书声、嘈杂的集市声、喇嘛的诵经声……

贝子庙侧面通往额尔敦十三敖包的台阶

据称,蒙古寺庙在功能作用上颇为多元:蒙古族儿童可进入寺庙识文断字;蒙古族百姓看病买药可到寺庙找喇嘛大夫求诊,还可以交换日常所需的食盐和生活用品等,所以蒙古寺庙不仅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一个兼经济、文化、生活功能与一体的社会场所,这在游牧草原上有着重要意义。

回过神来,笔者发现除了鸟鸣声,墙内一切都是静谧的。可以清晰辨认的麻雀与燕子成群成对地在低空盘旋,“唧唧啾啾”地叫着,好像急于倾诉藏在它们心中的秘密。灰暗的天空显示着它的威严,倒给这些着急忙慌的鸟儿赋予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天空中的飞鸟(图中黑点)

抬头仰望贝子庙建筑顶端,可见置于正脊两端的正吻(吞脊兽)为传统的“龙首鱼尾”造型,虽然经过了200多年风雨的侵蚀,依然保持着它应有的艺术魅力。据说贝子庙的壁画也很有特色,遗憾得是笔者未能进庙宇一睹其风采。

贝子庙建筑正脊两端的正吻(吞脊兽)

贝子庙见证了周边地区近280年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社会风俗和科学艺术的发展变化,仍将继续见证锡林浩特的今天和明天。

静默的贝子庙

【贝子庙周边景物】

贝子庙背面的额尔敦十三敖包

贝子庙背面的额尔敦十三敖包

通向额尔敦十三敖包的另一侧台阶

贝子庙周边的山中小路

贝子庙周边的色彩

贝子庙周边的色彩

掩映在绿色中的贝子庙建筑

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

(文/图:中国网记者 赵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