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牧场让牧民过上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1-05-13 14:25:00丨来源:光明日报丨作者:赵洁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近年来,内蒙古扎鲁特旗政府坚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持续优化畜牧业结构和供给质量,为农牧民提供黄牛冷配改良技术,“减羊增牛、强牛兴牧、提质增效”的战略成效不断凸显。

五月的科尔沁草原,春意正浓。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巴雅尔图胡硕镇洪格尔巴特尔家庭牧场,牧民洪格尔巴特尔格外忙碌,牛犊的健康状况要随时观察,客人订的奶豆腐和牛肉干也马上到交付期。

44岁的洪格尔巴特尔生在草原,长在草原,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牧民。中学毕业后,他曾外出打工几年。

“一直放不下对草原的热爱,也很想在家乡做点事。”2014年开始,洪格尔巴特尔开始和哥哥姐姐联合组建了家庭生态牧场,一次性投入400多万元并利用旗里的项目建了棚舍、饲草料库等。除了三家人原有的14000多亩草场,还另外承包了5000多亩。“三家人一起经营,规模可以做得很大,但又可以节省人力成本,管理起来也很方便。”他说。

成立之初,家庭牧场已经有1000匹羊、300头牛。“当时我们养的牛品种不好,价格便宜,一头牛出栏只能卖三四千元。羊对草场的破坏也很大,吃草时都是连根拔起,对草原伤害比较大。”洪格尔巴特尔说道。

“草原必须要保护,牧场发展也必须转型。”和哥哥姐姐商量后,洪格尔巴特尔决定把1000匹羊卖了。

牧场的经营理念开始发生改变,洪格尔巴特和家人一起探索现代生态牧场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实行草场“休假”制度。“早上在这片草场放牧,下午换到另外一个草场,在休牧的季节还集中圈养,让草场得到休息循环的时间。”洪格尔巴特尔说。另一方面,牧场借助政府的黄牛品种改良项目,开始养殖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主打高端牛肉产品市场。2019年,牧场与北京二商集团合作成立北京二商集团扎鲁特旗富硒牛肉养殖基地,弥补了当地富硒牛肉产品的空缺。

在通辽市,像洪格尔巴特尔这样的牧民不在少数。扎鲁特旗副旗长乌恩介绍,近年来,政府坚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持续优化畜牧业结构和供给质量,为农牧民提供黄牛冷配改良技术,“减羊增牛、强牛兴牧、提质增效”的战略成效不断凸显。

截至目前,通辽市扎鲁特旗划定禁牧区741.3万亩、草畜平衡区1069.9万亩,天然草原修复面积达到166万亩,沙地综合治理完成142万亩。全旗养牛户发展到2.2万户,基础母牛超万头苏木镇场9个、超千头嘎查村83个、超百头牧场134个、超十头户6940户,黄牛改良23万头,建设规模养殖场332个和家庭生态牧场775个。

“西门塔尔牛的肉质好,价格也高。一头刚出栏的西门塔尔牛牛犊可以卖到三四万元。”洪格尔巴特尔说。如今,洪格尔巴特尔家庭牧场每年有170头牛犊出栏,其中100多头用于屠宰销售,剩下的70头留作基础母牛循环。牧场的经营越做越精细,发展也越来越现代化。

除了养殖西门塔尔牛,从2017年开始,洪格尔巴特尔以科尔沁500公里景观大道建设为契机,成立旅游公司,开始做起牧区观光旅游业,牧场的发展又拓出了一条新路子。游客可以在牧场体验草原骑马、射箭、摔跤、传统击鼓术等蒙古族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体验牧民生活,喂牛、放牛、挤奶、熬奶茶,住蒙古包、在草原露营等。

“疫情以前,旅游旺季每天要接待三四百人。去年受疫情影响,来旅游的人少了,但也有一万多人,旅游纯收入也有20多万元。”洪格尔巴特尔说。游客的增多,牧场的经营管理也变得更忙碌。“不能我一个人变好,也要让周围的人生活跟着好起来。”他说。

从2018年起,洪格尔巴特尔主动向政府说希望能有当时未脱贫的贫困户来牧场帮忙,带动周围人致富。今年51岁牧民黑鹰已经在牧场工作3年多,黑鹰说:“原来就是种地、打零工。政府推荐来牧场后,在旅游旺季每个月能有3000元收入,在旅游淡季,又能自己做一些草料生意,生活已经不需要操心了。”此外,他还鼓励放暑假回乡的大学生来牧场兼职锻炼,一个月给他们3000元工资。

作为新时代的牧民,洪格尔巴特尔强调:“现代的生活越来越好,一年比一年变化大。希望我能把旅游做起来,把牛养好,让周围的牧民也跟着一起把这些产业做起来。”就在他这么说的时候,他85岁的母亲正在和他的妻子坐在蒙古包内的沙发上,听着来家里做客的朋友用蒙古族乐器朝尔、四胡弹奏科尔沁民歌《白虎哥哥》《朝尔赞》。歌声悠扬,唱出了蒙古族人的新生活,诉说着蒙古族人独有的浪漫。

(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