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后,内蒙古气候寒冷、旅游产品单调,导致游客数量大大减少,众多旅游景区纷纷进入“休营”模式,开始关门歇业,造成了旅游资源大量闲置。
那么,如何进行冬季旅游产品创新呢?怎样解决季节因素带来的“游客慌”呢?今年冬季,通辽市奈曼旗宝古图沙漠旅游区一改往日季节性歇业,创新营销方式,策划推出了摄影系列旅游产品,首次试水冬季运营,吸引了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把“冷资源”变成了“热经济”,唱响了通辽旅游“四季歌”。
宝古图沙漠旅游区位于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距奈曼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45公里,是国家沙漠公园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每年可接待游客80万人次。经过多年的发展,景区目前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越野家园、自驾车露营地、餐饮区、赛马场、蒙古大营、赛车区、帐篷区、娱乐区等基础服务设施。近年来,奈曼旗依托宝古图沙漠旅游区,陆续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北方自驾游发展高峰论坛、内蒙古第五届自驾车旅游那达慕暨奈曼旗沙漠那达慕、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男儿三艺”大赛宝古图沙漠露营大会、奈曼越野群英会、美食节、沙漠集体婚礼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积极推广奈曼文化旅游资源,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往年,宝古图沙漠旅游区一般10月末就停业闭园,来年3月才开始营业。今年,景区管理层积极响应全市四季旅游战略,改变“冬季是淡季”的固化思维,开发冬季旅游市场,全方位提高冬季运营积极性及服务品质,组织开展冬季旅游活动,打响奈曼冬季旅游品牌,为来年旅游市场开发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沙漠景观往往以其“轮廓清晰”“层次分明”“质感细腻”等特点,受广大摄影爱好者喜爱。作为位于北方民族地区的沙漠景区,今冬,宝古图沙漠旅游区依托独特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旅游特色资源,深度挖掘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推出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摄影主题旅游活动,通过全国各地的摄影协会、俱乐部、摄影爱好者的镜头,留住奈曼美丽时刻,向全国展示宝古图沙漠冬季冰雪风光和特色民俗风情。
“今年冬季,宝古图沙漠旅游区根据咱们景区的特点特色以及市场的需求,打造了宝古图冬季摄影基地,只要游客来到宝古图,我们就提供吃、住、行、玩等一条龙服务,还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场地、布景、模特等。这个冬季项目营业近两个月以来,我们一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团体和摄影爱好者近3000余人。以后我们也想把冬季旅游继续做下去,全年不关门,接待游客,真正实现四季全时旅游,让更多的人知道奈曼、认识奈曼,为全市打造四季旅游格局,贡献一份力量。”奈曼旗鼎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宝古图沙漠旅游区分管领导王鑫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宝古图摄影基地完成了民俗文化场景、沙漠冰雪场景、赛马赛驼场景、自然风光场景、祈福圣地等场景的打造,以满足广大游客不断增长的冬季旅游需求,使冬季旅游产品日渐成熟。
12月12日,由零点出发摄影俱乐部组织的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组团走进沙漠进行摄影活动。严冬酷寒之下,镜头略过绵延的宝古图沙漠,白色的雪衣裹住金黄的沙,坐落在大漠深处的农牧人家飘着袅袅炊烟,牧民骑着心爱的蒙古马迎接朝阳,怪柳在荒漠中自由坚毅地延展枝干、骆驼们踏沙飞奔、身着绚丽民族服饰的姑娘们尽情绽放美丽、搏克手们在悠扬的长调中进行智慧与力量的角逐,太阳要下山了,驼铃响起,跋涉一天的驼队追逐着夕阳归来、蒙古包里额吉就着煤油灯缝缝补补……
不论是景区自然资源,还是后期布置设计的拍摄场景,都让摄影家们热血沸腾,他们冒着严寒,一次又一次按下快门,镜头记录的都是他们眼中美好的瞬间。
“我是第二次来,上次来的时候是3月份,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这里民族的味道非常浓厚,包括骆驼、人的表现力,让我感觉挺震撼的,而且这会儿有雪,雪跟沙漠相融合,骆驼冲沙感觉会更震撼。以后也会经常组织我们摄影爱好者来宝古图沙漠进行拍摄。”北京瞬间摄影俱乐部负责人卢保国告诉记者。
“我们这次组织的是一个为期4天的行程,来自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湖北等全国各地的100多位摄影爱好者来到宝古图摄影采风。我们其实来宝古图有5年了,最近这两年宝古图沙漠景区变化非常大,从基础设施建设,场景布置都做得非常到位,为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这次与景区的深度合作,景区为我们这个摄影活动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包括场景布置、人员配置,都非常好,我们以后还会组织大家过来的。”零点出发摄影俱乐部总经理刘卿说。
淡季的营销工作不会像旺季那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营销和推广需要持续推进,无论是淡季还是旺季,不能给市场留下任何一个喘息的空间。只要方法得当,淡季运营带来的品牌影响力不容小觑,宝古图沙漠旅游区总经理李显飞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第一次冬季营业,从目前的营业效果上看,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我们认为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通过全国各地摄影家、摄影爱好者的镜头,可以把我们景区推介出去,把我们这个活动知名度提起来。从长期的发展看,冬季活动带来的宣传力度和社会效益对景区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利。”(文:王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