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中的青海民间舞蹈

发布时间:2020-12-01 17:58:19丨来源:青海日报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青海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种类繁多,节目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青海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种类繁多,节目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而流行各地的民间舞蹈多保存在“社火”这个内容繁杂,角色众多的艺术品种中,或是从“社火”节目中脱胎演变成为各地新的民间舞。因此,汉族民间歌舞源自“社火”这个“百宝箱”之说不是没有道理的。

《社火》又名“闹社火”“扮社火”“耍社火”“演社火”。社火的内容非常丰富,有龙灯、旱船、竹马、台阁等。由于表演形式上的区别,有的将台阁、高跷等称“高台社火”,把狮子、竹马等舞者脚踩地面上表演的称“地面社火”或“地台社火”,有的将带有武术动作表演的叫“武社火”,把表演细腻的叫“文社火”,也有的将带唱的称“唱社火”,带灯表演的称“灯社火”,天黑后表演的名为“黑社火”,在马上表演的叫“马社火”,背在身上表演的芯子称“背社火”等。

《高跷》汉族民间舞蹈形式。高跷步伐比较简单,一般只作表现各种古代历史人物形象,它的意思在于赞颂历史英雄人物,手持符合人物的各种道具。双足踩着两根跷子上,高者有一至二米,踩跷矮者寸余而舞。舞者上身动作随着脚步的贯力,双手左右摆动。表演形式有边走边表演的大场和几个对舞的小场,以及各种队形变化。

《旱船》也叫“采莲船”“跑旱船”,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旱船”一般多表现劳动或爱情生活。“旱船”用竹、木扎成,有顶架、无底架,用一色彩绸围裹,彩绸上绘有水纹旋、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间,如坐船状。一男子手执木桨在船旁划船(也叫“船夫”),两人合舞,如船在水面上划行之感,有的还边歌边舞。

《八大光棍》流传在青海省的东部农业区,在社火中是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一种舞蹈节目。光棍舞步以十字步为基本步伐,踏、扭只是就跨度大小和舞蹈动作的不同而言。演出是以随队歌舞为主,也可套用其他路线来增强节目的色彩新鲜感和舞蹈美感。

《狮子舞》也叫“舞狮子”等。是民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舞狮为两人合作,身披假狮皮,前者扮头,后者扮尾,俗称太狮,一个人扮狮者,则称少狮。狮子舞可分文、武两类:文狮重表演,武狮重武功,表演者在腾、闪、扑、翻、滚等默契配合中,能走出许多传统程序阵势。青海省藏族地区的雪狮,也独具表演特色。而许多专业团体经过加工、改编和创新,使狮子舞又得到了新的发展与提高。

《霸王鞭》又称“金钱棍”“钱棍”“敲金杠”等。舞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挥动,敲击四肢及肘、肩、背、腰等部位,打出各种有节奏性的响声。舞者灵活地在社火队伍中表演,民间习俗称耍“霸王鞭”(钱棍),象征着敲打四方财路,表达人们求运盼顺,发财致富的心愿,并寄托人们来年生活吉祥如意,五谷丰产的愿望。

《太平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用弹性较大的鼓锤轮打,发出隆隆声如阵雷,又称惊鼓。太平鼓打法以每一双步打一下的所谓点鼓(即步点鼓)为基本鼓点,为整个社火队统一步伐。在表演时还有双锤轮打鼓的各种打法,以花打表演出牡丹开花(分两组反向圆场,按鼓点换位,似牡丹开花状)。

《龙舞》又称“舞龙”,龙舞流传于全国各地。舞龙多在春节期间演出,舞时,一人手拿“宝珠”(彩球灯),在龙头前引龙起舞,走“双四门”“摆龙”“挽花子”“双龙戏珠”等。舞龙的基本步伐有五步一摆头的游龙步,碎步快跑的飞龙步,还有三步一摆头的腾云步。舞龙表演时舞龙者的动作要敏捷,脚步要轻快,不论左摆龙或右摆龙,均把龙身摆在人身外面。

《顶灯》也叫碗灯,在民间社火舞蹈表演中是一种杂技式的节目之一。舞者为男性,头顶碗灯,迈着稳健的舞步,集体穿插走各种队形或躺在地上翻转滚动,做各种技巧表演。“顶灯”舞表演者一般为十人,凑十盏灯之数进行各种跑场和各种舞蹈动作表演,“顶灯”舞的动作也很有特色,它有一整套较复杂的规范动作,显得既有杂技艺术技巧,又有本地风味的舞蹈步伐。

《四片瓦》是青海汉族地区在春节期间表演的“社火”中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者伴着歌声和鼓乐声,两手不停地张合,撞击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和鲜明的节奏感。“四片瓦”表演者有四至八位男青年担任,舞者模拟青蛙的舞姿动作,祈祷粮食满仓等是主要的表现主题。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黄西村的“四片瓦”舞蹈最具代表性,保留最完整。

(整理:青海省舞蹈家协会顾问陶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