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夫妻的“绿洲梦”

发布时间:2018-12-27 11:15:03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 刘宝华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及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的建设,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生态保护力度越来越大,马云平夫妇治沙种树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在他们的努力下,房前屋后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昔日的沙海铺满植被,漫山的樟子松、杨树、榆树、柠条、黄柳、山杏郁郁葱葱,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去年5月,马云平被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殊荣。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自家房前种下第一棵小树苗开始,一个绿色的梦想就悄悄在马云平、王长荣夫妻俩的心中生根发芽了。40年间,这对治沙夫妻经历了风沙肆虐的严酷,却让这个梦想逐渐变得更加清晰,他们在艰难的抗沙治沙路上一步步前进着、期待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多伦县风蚀沙化面积一度达到87%。马云平和王长荣的家乡,位于该县多伦诺尔镇的新民村,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当时的风沙严重到什么程度?马云平说了一段当时流传的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他的妻子王长荣回忆:“地里种下的豌豆,在一场风后,都刮丢了。风沙刮起来的时候,白天像黑夜。走在外面,沙子把脸打得生疼。”

农田被黄沙吞噬,牛羊在风沙中迷失……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了经济发展。退伍回乡的马云平和当地村民一样,过着以种地为生的日子,还养些牲畜。他勤劳肯干,使家中的生活不至于太难过,可看着家乡的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他十分忧虑,一直在琢磨着能做些什么。

去过马云平家的人都会注意到房前屋后一排排高高的杨树。“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鼓励大伙在房前屋后义务植树,这些就是我在那时候利用农闲时间栽下的。”马云平说。在没有网围栏的时代,为了防止牲畜啃食树苗,他就挖壕沟阻挡,小树苗就这样一天天长大了。

2000年,多伦县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拉开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经过慎重思考权衡,马云平和王长荣决定承包下村里的3700亩沙地荒地,从此踏上了漫漫治沙路。

这一眼望不到边的3700亩沙地,由活动沙丘、流动沙带、风蚀沙化地组成,基本没有植物。夫妻俩的治沙路从固定第一个沙丘开始了,他们有心理准备,可真正开始治沙后却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

最初的几年,夫妻俩几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物力。为了买树苗,他们把家里的牛卖了;顾不上回家吃饭,就带着干粮干活,饿了将就一口;怕栽上的树被牲畜践踏啃食,就搭个帐篷住在山上……十年树木,治沙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看不见效果的时候,能继续坚持的人不多,可马云平夫妇做到了。“只要坚持下去,咱一定能把这沙地治了!”夫妻俩带着这样的信念彼此鼓劲、默默坚持着。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及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的建设,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生态保护力度越来越大,马云平夫妇治沙种树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在他们的努力下,房前屋后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昔日的沙海铺满植被,漫山的樟子松、杨树、榆树、柠条、黄柳、山杏郁郁葱葱,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去年5月,马云平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殊荣。

回望这一路,马云平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抱着做一些事的想法决定治沙。这些年投入了不少钱,花费了不少心血,虽然没得到多少经济效益,可我觉得我们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老话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相信有了好的环境,就能有发展。”目前夫妻俩正在考虑发展林下经济。

如今,这对治沙夫妻的“绿洲梦”正在实现,一幅以绿为底色的幸福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作者: 刘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