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艺轻骑兵”唱响新时代之歌

发布时间:2018-11-21 14:19:07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高雅罕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乌兰牧骑”的名字从此在草原上迅速传播开了。榜样的作用下,锡林郭勒盟12个旗县市的乌兰牧骑相继组建,队伍不断壮大。那时乌兰牧骑的队员大多来自草原农牧民,队伍精简利索,装备轻便,队员都是身兼数职、一专多能。

     “把天空当成明亮的灯光,把草原当成移动的舞台,哪里有牧民兄弟姐妹,乌兰牧骑就会来到你们的身边……”这是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的唱词。

1957年6月17日,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当时这支乌兰牧骑只有9名队员,他们带着马头琴、三弦等几件简单的乐器,坐着两辆“勒勒车”,到旗下各苏木巡回演出,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哪怕只有一个牧民,他们也会照演不误。

“乌兰牧骑”的名字从此在草原上迅速传播开了。榜样的作用下,锡林郭勒盟12个旗县市的乌兰牧骑相继组建,队伍不断壮大。那时乌兰牧骑的队员大多来自草原农牧民,队伍精简利索,装备轻便,队员都是身兼数职、一专多能。乌兰牧骑的节目多为自编自演,以反映农牧民生活为主,许多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农牧区基层,演出剧目还原了农牧民的生活,把生活融于了艺术中,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喜欢看乌兰牧骑表演的原因。

“那时下乡演出,服装、乐器、被子所有东西都和演员们在‘勒勒车’上,大家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乌兰牧骑的职能就是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演员们除了演出,还会种地、挤奶、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1980年,19岁的孟玉珍以舞蹈演员的身份进入乌兰牧骑这个大家庭,接下来的近40年里,她从一名最基层的乌兰牧骑队员,成长为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团长。回忆起当年作为乌兰牧骑队员下乡演出的日子,孟玉珍说:“是乌兰牧骑培养了我,乌兰牧骑精神是一份宝贵财富,让我受益终生。”

如今,孟玉珍所在的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每年平均深入牧区、厂矿、军营等演出百余场,“一年365天有200多天都在基层演出,最远的地方到了中蒙、中俄边境哨所”。

回忆起当年,原阿巴嘎旗乌兰牧骑老队长乌兰图雅感慨万千:“那时,没有齐全的设备,没有专业的师资,队员们外出表演和牧民老乡同吃同住,没有电灯照明,就在月光下起舞,不同于现代明星们有助理、舞美、化妆等服务人员,这些乌兰牧骑队员们都是一专多能,报幕员能唱歌,唱歌的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舞蹈队员还能兼任司机,卡车在大草原上抛锚,大家都要下车去推,很多队员都能修理。记得有一次,我们刚演完,大老远看见山坡上有个影子慢慢往这边移动,队长说赶紧把她接过来。那小伙子牵着马,背下来一个老太太,背过来以后,我们马上又给她安排五个节目当场演。老太太基本没看,只是哭,她说真人就站在我眼前唱歌、跳舞,我活到七十多岁值了。听到这句话,我唱不了了,那位老太太当时抱着我就亲了好几口。”

牧民们把乌兰牧骑队员们叫做“玛奈呼和德”,也就是“我们的孩子”,来表达对他们的喜爱和欢迎。乌兰图雅说:“那种牧民真实流露出的感情,真的一辈子忘不了。从那以后我就觉得,作为一个乌兰牧骑的演员,一定要好好学,一定要当一名出色的演员。”

60年来,乌兰牧骑队伍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加至40人左右,出行工具由“勒勒车”变成了汽车,演出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现在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还有了音响设施先进的剧场,但“传统”两个字在这里仍然有着掷地有声的力量。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从来信中,我很高兴地看到了乌兰牧骑的成长与进步,感受到了你们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对党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说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现任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副队长扎那至今仍然非常激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温暖回信,我们全队上下乃至整个文化系统都感觉无比的感动和骄傲。”

唯有行动才能表达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内心的激动和喜悦。11月21日下午,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就创作完成了一个名为《程爱启程》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我盟各地深入挖掘乌兰牧骑这笔珍贵精神财富,大力传承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各支乌兰牧骑通过开展“大培训、大创作、大演出”活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用心创作了一大批现实题材的作品。

我盟将乌兰牧骑演出与“固本强基”工程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结对子、种文化”、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结合起来,助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把宣传重点转移到为农牧民提供经济信息、科技知识、法制服务上来,通过好来宝、戏剧小品等文艺节目,将宣传内容融入到节目中。

在全盟乌兰牧骑开展的“大培训、大创作、大演出”主题活动中,每支乌兰牧骑推出了两台自编自演的原创综合文艺节目,并聘请专家对每支乌兰牧骑的作品进行打磨提升,提高作品质量,重点加强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确定创作重点和方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节点,锡林郭勒盟各支乌兰牧骑组织创作了歌曲《总书记回信来》、好来宝《新时代牧民喜悦》、快板《大棚里飞出致富的歌》等80余部文艺作品。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的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进行二度创作,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创作的蒙古剧《宝德尔石林传奇》在全区巡演,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的蒙古剧《乌日苏勒图》参加了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同时,各级文艺工作者以“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为主题,深入基层开展“大采风、大创作”活动。

今年7月,我盟举办了首届锡林郭勒乌兰牧骑艺术节,组织开展了乌兰牧骑优秀剧目展演、舞蹈大赛、农牧民文艺会演、一专多能大赛、小戏小品大赛等8项活动。各乌兰牧骑还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建立了优秀文化传承体系。乌兰牧骑始终坚持“走下去”与“走出去”相结合,先后走进国内20多个省市演出,并赴法国、德国、美国、蒙古国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将草原的民族歌舞展现给世界,让世界人民更多更好地了解草原民族文化,进一步扩大了乌兰牧骑的品牌影响力。

行动是最好的贯彻,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之后,我盟“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以“乌兰牧骑+”的方式,将文艺演出、文化辅导、政策宣讲、医疗卫生、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项目整合,组建“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采用“便民式”“演艺式”“菜单式”等方式,让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基层实起来、强起来,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满足广大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畅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我盟组织医疗卫生、科技、农牧业、政法、司法、商务、新闻出版、扶贫开发、民族事务等系统与各地乌兰牧骑分别组成28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队伍,将利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偏远落后、生态脆弱、文化生活匮乏、居住分散的560多个嘎查村服务点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边防哨所等开展演出综合服务活动。

活跃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13支乌兰牧骑队伍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保持乌兰牧骑的红色血液不变;为农牧民群众演出的宗旨始终不变;“短小精悍、一专多能、小型多样、轻便灵活”的特色始终不变;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目标始终不变;她在时光的打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却始终不忘初心。草原上,乌兰牧骑的歌永远也唱不完。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作者:高雅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