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草原骄子>

走进四胡传承人,追溯草原最淳朴的回音

2018-05-25 11:30:20 | 来源:中国通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阿艺思
摘要:包连才今年56岁,生于通辽市大林镇乌吉乐嘎查。那个时候,几乎村子里的每家每户都有一把四胡,从小他就受到四胡的熏陶,但是,让他真正对四胡有了深入了解并爱上四胡的是堂叔。7岁那年,包连才上了小学,堂叔作为他的四胡老师,开始教他拉起了四胡。没多久,他就能够演奏出完整的曲子,虽然有的音节拉的不准,但是对于他来说,已经足够喜悦和自豪。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一份理想追求,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如今,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非遗”印记、文化注脚正在减少甚至消亡,如何珍视“非遗”历史传承,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深远的课题。近日,记者走进库伦旗四胡传承培训基地,伴随着学员们拉响四胡的音乐之声,慢慢走近四胡的传承人们,追溯属于草原的最淳朴的回音,感动着他们对民族文化的那份执着与热爱。

四胡声声,拉响了沧桑的岁月,牵动了科尔沁草原无数儿女的家乡情,也连接着热爱民族瑰宝的继承者们,音音入耳,缠绵不绝……在库伦旗四胡传承培训班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四胡音乐传承人包连才讲述了他和四胡的情结。

包连才今年56岁,生于通辽市大林镇乌吉乐嘎查。那个时候,几乎村子里的每家每户都有一把四胡,从小他就受到四胡的熏陶,但是,让他真正对四胡有了深入了解并爱上四胡的是堂叔。7岁那年,包连才上了小学,堂叔作为他的四胡老师,开始教他拉起了四胡。没多久,他就能够演奏出完整的曲子,虽然有的音节拉的不准,但是对于他来说,已经足够喜悦和自豪。每逢家庭聚会,他都会像模像样地坐在一家人中间,用小手拉着四胡,父母也会拍着手附和着。没有家人捧场的时候,他就拉给家里的牛群和羊群,牛羊们一边吃着草一边偶尔发出叫声,他便觉得牛羊也听懂了音乐,为他发出的喝彩声。慢慢地,包连才已经把四胡当成了自己最好的伙伴,陪伴他走过了静寂而丰富的童年。

1980年,他经过老师的推荐,很幸运地成为了吴云龙的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四胡艺术。吴云龙是享誉草原的蒙古四胡一代宗师,著名四胡演奏家,《白马》《牧马青年》《草原骑兵》等科尔沁草原广泛流传的四胡曲目多数为吴云龙作曲,也被科尔沁草原人誉为“四胡大师”,是吴派四胡的创始人。在吴云龙的教导下,包连才的四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1982年,包连才考入哲盟艺术学校四胡专业,他又师从于努力玛扎布,那时,包连才苦练基本功每天达10小时以上,结束后双手往往发麻发胀,时间久了就长出了硬硬的茧子。在学习和练习四胡的道路上,他勤劳肯干,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理解,融入到四胡的演奏中,他博取众长,走乡串户到老艺人家学习他们的演奏技巧,挖掘整理传统曲目,交流自己的技法和心得。辛苦的付出,换来的是丰盛的回报,他的手法越来越纯熟。

1986年,从院校毕业的包连才,被分配到了库伦旗乌兰牧骑工作,在此期间,他经常跟着团队深入农村牧区下乡进行公益演出。正是因为在工作的五年里,包连才与库伦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成了他多年之后,毅然回到库伦免费为传承人们培训四胡的主要原因。在包连才心里,那几年的时光是最艰苦也是最甜蜜的。

乌兰牧骑每年组织演员下乡演出五六十次,那个时候,村里还没有文化大院,大家都去老乡家里,在老乡家里吃住,每次一住就是半个月。带的干粮吃完了,老乡们就挨家凑粮食,挖野菜,自己家里舍不得吃的用萝卜腌成的咸菜,也都拿出来给乌兰牧骑的演员们吃。而演员们白天也会跟着老乡们去地里帮忙干农活儿,不亦乐乎。那时,大家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吃完晚饭,各自拿着小板凳儿,围坐在老乡家的院子里,看他们表演,民歌、舞蹈、民乐演奏凑成的一台台小晚会,成了村里最大的娱乐。慢慢地也有一些人跟着一起唱一起跳,一天的劳累也在歌声和笑声中消失殆尽。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包连才离开了库伦。就在去年,在得知库伦建立了四胡传承基地后,他毅然回到库伦,免费帮助大家排练进行四胡演奏,29天里,他不但对四胡齐奏进行编曲,还手把手教授学员们技巧。他说,这次难得这么长时间地跟大家在一起,仿佛又回到在库伦乌兰牧骑的美好时光,尽管一站就是一天,但是感觉自己浑身充满了能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需要我的地方,我都会为了四胡艺术,义无反顾地奔走。”包连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87年开始,包连才开始收徒免费传授经验。首批学员都已从中高等院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在他培训的学员中,年龄最大的73岁,经过培训,已能够演奏民歌、独奏曲等。

提到四胡的未来,包连才说,我希望看到,四胡成为孩子们童年的一个美好印记,成为青年们为之奋斗的一个就业平台,成为中老年留给后辈的一份人生财富。艺术只有根植于本土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找到它的落脚点。这样,就可以留住我们的根和魂。

蒙古四胡

蒙古族四胡,指的是蒙古族地区流行的四胡,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弦轴和轴孔无锥度,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以固定,有的还在琴杆、琴筒上镶嵌螺钿花纹为饰,细竹系以马尾为琴弓,弓杆中部包以长10厘米铜皮或镶钢片、象牙,根部装骨或木制旋钮,张丝弦或钢丝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种。

四胡大师:吴云龙

吴云龙,又名官布斯楞,蒙古族四胡艺术大师、四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蒙古族四胡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一位集传统与现代、民间与专业为一身的蒙古四胡艺术集大成者。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四胡演奏家,同时在四胡音乐创作、乐器改革以及教育传承等方面,均做出过重要贡献。在40多年的演奏生涯中,其作品曾无数次被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播放,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古诗云:“谁能饥不食?谁能思不歌?”四胡是蒙古族人们的质朴和草原博大情怀的产物,体现了草原人民博大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勇气和精神。对包连才而言,四胡的音已流淌在他的血脉之中,在他的演绎下,四胡的清悠声声,有了强劲的生命力,展现出了独特的草原情怀,这份情怀融入民族文化的音符中散发出了耀眼的光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