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阿拉善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位末代蒙古族王爷,一位是阿拉善和硕特旗和硕亲王达理扎雅,另一位是额济纳旗旧土尔扈特旗郡王塔旺嘉布。
这两位王爷思想开明、胸襟广阔,特别是他们在维护国家统一、建设新中国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在阿拉善近代历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他们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阿拉善旗第九代十任札萨克和硕亲王达理扎雅(以下简称达王),出生在阿拉善旗定远营,少年时代住京城罗王府,并在北京读书,受过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夫人(福晋)金允诚是光绪皇帝胞弟、末代皇帝溥仪七叔载涛的女儿,她对中华文化有很深的造诣,为阿拉善的文化教育事业做过积极贡献,阿拉善最早的学校即由她创办,学生中除了招收王公官吏子弟外,还招收普通旗民子女和牧区儿童入学。阿拉善亲王除了支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还接纳过大量外地灾民、商贩等定居阿拉善,因此得到阿拉善各族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这种混乱对阿旗政治生活也产生了影响。面对阿旗严重的政治动荡、官吏不和、经济衰败、旗民贫困的局面,达王满怀雄心和抱负,毅然从京城回旗亲政,对阿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进行了一系列变革。
抗日战争爆发后,达王为加强边疆防务,抗击侵略,成立阿拉善旗区防司令部,以亲兵马队为基础,建立阿旗保安总队,举办军事训练班,培养军事骨干人才,增强了亲兵战斗力。这支队伍在阿旗和平起义后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2月,达理扎雅委派代表晋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表明了起义的态度。9月23日,阿拉善和硕特旗札萨克达理札雅代表全旗,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毛泽东发去致敬电,宣布脱离国民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在定远营召开群众大会,当众宣布阿旗和平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担任过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甘肃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另一位末代王爷塔旺嘉布(以下简称塔王)于1938年继任扎萨克,成为额济纳旗旧土尔扈特部第十二代王爷,也是最后一代额济纳土尔扈特王爷。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派遣间谍到额济纳建立据点,搜集各种情报,企图逐步向西北各省渗透。并以“恢复成吉思汗版图”和“东亚共荣圈”为骗局,散布“抗日亡国论”,煽动塔旺嘉布参加德王的伪蒙政权。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晓以民族大义,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罪行及揭露“大蒙古主义”、“东亚共荣圈”的反动本质后,使塔王消除了“恐日”思想,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抗日信心,与我党地下工作者紧密合作,指挥亲兵将日本特务驱逐出旗境。
1949年9月27日,塔旺嘉布发出了致杨得志并转呈毛泽东、朱德的通电,宣布额济纳旗起义,接受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塔旺嘉布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特别是他坚决支持中央军委在额济纳建设导弹综合试验基地的计划,带领牧民让出最好的草场支持国防建设,为新中国建设留下了动人的一章,至今传为佳话。
阿拉善两位末代王爷的故事正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还是记者的巴图朝鲁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收搜集整理有关达王的资料并采访当事人,和另一位阿拉善作者辛天宝共同完成了电视连续剧《阿拉善亲王》的创作。后来,巴图朝鲁又独自完成了电影剧本《土尔扈特郡王》的创作。
如今,两位阿拉善末代王爷的故事均由阿拉善剧作家巴图朝鲁搬上了银屏银幕,尘封已久的那段阿拉善历史又呈现世人。
二
巴图朝鲁出生于阿拉善左旗南部厢根达来一个蒙古族牧民家庭。他还在读中小学时就爱看电影、戏剧,萌生过写剧本拍电影的梦想,后来从事了新闻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累累成果让他成为阿拉善第一代高级记者。在此期间他一直没忘当年的梦想,经过刻苦努力,他成长为阿拉善一位土生土长的著名剧作家。
巴图朝鲁是位儒雅的作家,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和牧民广交朋友,足迹踏遍了阿拉善的戈壁沙漠,积累了大量文学素材。他除写了大量反映阿拉善政治经济发展的消息、通讯外,还写过报告文学、电视纪录片、广播剧、散文等,许多作品在国家、自治区级广播电视、报刊上播出或发表并获奖。
在业余时间他一直默默坚持戏剧、影视创作,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成为我盟戏剧创作的佼佼者。有人说当今文艺界充满浮躁,巴图朝鲁却不事张扬,甚至在阿拉善文化圈中也很少见他的影子。
戏剧创作由于体裁的特殊性,在阿拉善创作戏剧的作家还不多,而巴图朝鲁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坚持戏剧创作实属难能可贵。如今他创作的歌舞剧、蒙古剧等填补了阿拉善戏剧创作的许多空白,在阿拉善文坛竖起一根标杆。
他创作的舞台剧(蒙汉文版)《巴丹吉林传说》已入选2015年第12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这是是阿拉善本土作家戏剧作品首次入选。
他创作的歌舞剧(蒙汉文)《跤王·夏力宾》在2012年、2013年荣获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电影、电视剧、戏剧优秀剧本奖。此剧已由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开始排演。
他创作的蒙古剧(蒙汉版)《玛奈乌兰牧骑》2016年由额济纳旗乌兰牧骑排演。
2017年由他创作的广播连续剧《巴丹吉林故事》分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阿拉善广播电视台播出,并获第14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广播剧奖。
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集《沙漠散记》以白描的手法真实记述了沙漠奇观、人物、动物、植物等,内蒙古著名作家、评论家白雪林称赞是一部难得的阿拉善风物志。
他是阿拉善第一个将阿拉善两位末代王爷形象推上银屏的作家。为了更好再现两位真实的末代王爷,他翻阅了大量档案,逐一采访了健在的上到协理、台吉,下到王爷的贴身警卫等人。
1994年由他创作的12集电视连续剧拍摄完成,在国内上映。2016年创作完成的电影剧本《土尔扈特郡王》也已搬上银幕。至此,阿拉善两位末代王爷传记影视全部由他创作完成。这两部影视的成功创作填补了阿拉善电视、电影创作的空白。
三
有过创作经历的人都知道,写真实人物,特别是塑造年代近的人物避讳很多,容易惹上是非,往往出力不讨好。写《阿拉善亲王》时,巴图朝鲁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他成了档案馆常客。同时走访了当年的协理、台吉、王爷的警卫。他还到北京罗王府访问达王儿女儿,又去呼和浩特市上门采访当年在阿拉善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干部。嫁给土司的王爷小女儿定居在兰州市,他也多次去拜访核实有关事件。这部电视剧中的大多情节都有历史根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巴图朝鲁创作非常认真,《阿拉善亲王》这部剧本他先后修改了七次。剧本出来后在1991年他专程赴北京市找到著名演员和导演于洋,当面请教。于洋看了剧本非常高兴,还热情地在家请他吃饭。但也告诉他发生在近代的事,又是真人真事,执导起来顾虑太多。
后来他得知著名导演谢晋在宁夏银川市拍摄由张贤亮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改编的电影《老人与狗》,便通过内蒙古籍演员斯琴高娃引见拜访了谢晋。谢晋导演认真看了剧本后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达王这部戏故事很新颖,内容上有很大突破。过去我们在此类戏里塑造的王爷、土司大都是反面人物,这部戏突出了一位王爷的正面形象。可以说是我国解放以来电影创作史上的一个突破。”但也说出了和于洋一样的顾虑,戏里的人物是真人真事而且又是近代的事情,许多当事人还健在,拍摄后容易起争议。
《阿拉善亲王》一剧围绕主人公达理扎雅亲王执政阿旗时所发生的一连串真实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冲突深刻、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地展示了上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期间阿拉善发生的故事,特别是在抗日、内战等动荡年代中,亲日还是抗日、跟着国民党走还是拥护共产党等重大抉择面前亲王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弃暗投明,坚定拥护共产党的故事,披露了阿拉善历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让那段历史活生生地再现在世人面前。
一晃时间到了1993年夏,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这部戏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导演孙志强执导开拍,著名演员图们主演达王,1994年8月正式上映。
此剧一经上映便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中播出,随后浙江、云南、新疆、甘肃、宁夏等多家电视台相继播映,受到广泛好评。不论在城镇还是牧区一时间成为阿拉善人人谈论的话题。
阿拉善的这位大清驸马、亲王形象第一次走上了银屏,让世人第一次知道了阿拉善戈壁那段历风云史。此剧先后获全国电视艺术“骏马奖”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这在阿拉善也是首次。
2015年经额济纳旗委宣传部的请托,巴图朝鲁又接受了电影(蒙汉版)《土尔扈特郡王》的创作任务。
额济纳土尔扈特部是卫拉特蒙古的一部分,在阿拉善左旗出生的巴图朝鲁对土尔扈特郡王并没有像阿拉善亲王那样熟悉。接受任务后他在额济纳住了近一个月,除了档案馆,他采访了数十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郡王的形象终于在他眼前活泛起来。达王和郡王是两个个性迥异的人。达王政治上开明,与夫人金允诚都是在北京接受文化教育,做事多有士族之风,生活习惯较贵族化;而郡王既率性又朴实无华,多有平民之风。作为一代郡王,他的王府直到1945年才建成。他身上很少穿戴绫罗绸缎,更接近老百姓。平时路遇牧民搭建帐蓬,他会立即下马帮忙搭建,有时甚至帮牧人打水饮畜、替牧人放牧。额济纳的老一代牧民说起他感情很深,亲切地叫他“赛阿哈”(好大哥)。
《土尔扈特郡王》剧本写完后,内蒙古电影家协会还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专家们认为这部剧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地写出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平民化王爷。
2016年9月蒙汉版电影《土尔扈特郡王》拍摄制作完毕。同年11月剧本入选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草原文化精品工程”,获优秀剧本奖。
《阿拉善亲王》和《土尔扈特郡王》两部影视均弘扬了真善美,记录了草原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较高。巴图朝鲁在塑造两位王爷的形象时特别注重历史性、文学性与哲理性的结合。他认为历史是昨日的积淀,读懂历史才能读懂未来。这两部影视由于在艺术上符合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作为主旋律影视同样深深地感染着观众。
巴图朝鲁的剧本讲究叙事和表现手法,主题上不是一味歌功颂德、刻板说教,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加入了情感历程等线索,融入了更多故事性元素,展现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如电影中的土尔扈特郡王不仅是一位亲民的王爷,他的感情生活也十分真实。
内蒙古戏剧界专家认为巴图朝鲁创作的影视剧本中人物有故事、情节动人,故事的推进逻辑缜密。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人物行为、心理的细节描写是一个故事能否打动人的关键,他创作的剧本细节动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人性的美好。
另外,专家们评价巴图朝鲁的剧本创作立足于现实生活,描写真实的历史。在展现历史人物时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真实刻画,从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中挖掘戏剧性,表现其社会意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他刻画的人物除反映出时代的烙印外,还显示出一种时代精神,为观众所相信、接受。
巴图朝鲁塑造的阿拉善两位末代王爷都表现了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家乡这一主题。作者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自觉地将“爱国”的主流价值观“嵌入”艺术的叙事故事之中,消融在艺术化、直观化、形象化,接地气的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之中。剧中人物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与热爱,对养育自己的阿拉善戈壁的赤子之心,对戈壁文化的情有独钟,对苍天圣地发自肺腑的热爱与深情,对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渴望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两位王爷的形象可亲、可敬、可信,既平凡而又崇高。
剧作家巴图朝鲁正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火热的生活就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用自己的艺术追求,丰满着自己的人生。
原标题:巴图朝鲁与他的影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