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
蒙古族祭驼——历史溯源 蒙古族祭驼习俗源远流长。在历史悠远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骆驼在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最忠实的伙伴。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蛮荒时代的游牧人视骆驼为天赐之神物,把骆驼的形象用以供奉。这就是蒙古族祭驼的雏形,可溯源于舜。唐朝开始,从宫廷到民间都广制驼像,用以祭供。西安出土的唐三彩就是骆驼作为祭供用品的历史实物。牧驼人家从陈列供放到焚香祭拜,历代传袭,不断丰富内涵,逐渐形成习俗。元朝时,骆驼运输队随成吉思汗西征,再树功勋,致养驼祭驼之风大兴,明清至鼎盛。凡养驼户,都有祭驼习俗。
蒙古族祭驼——祭祀内容 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祭公驼是区域性的组织活动,一般在寺庙集中举行。祭母驼和祭驼群则是以水井为中心的相邻牧户为片区,分散进行。
蒙古族祭驼——盛行地区 阿拉善盟是中国骆驼的主要产区,全盟骆驼数量最多时达到25万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荒漠戈壁占80%以上。植被覆盖率不足20%。牧草种类以“扎干”即梭梭和珍珠、红砂等29种灌木和半灌木牧草为主,是骆驼主要的采食牧草。阿拉善独特的自然环境,选育和造就了骆驼这种耐干旱、耐粗饲的优良畜种,使草原和畜种相得益彰。从古迄今这里都以生产骆驼闻名,是中国的“骆驼之乡”,自然也就成为蒙古族祭驼的发源地和盛行区。
蒙古族祭驼活动的分布区域较为广大,最集中的地区在阿左旗的乌力吉、银根、吉兰泰、敖伦布拉格,阿右旗的塔木苏、笋布尔、努日盖,额济纳旗的温图高勒、古日乃等地。祭驼活动主要在这些地区的蒙古族牧民中举行,同时辐射全盟各苏木镇及相邻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等市的部分旗县,以及青海、甘肃、新疆及蒙古国的部分地区。蒙古族祭驼——祭儿驼程序祭儿驼有以下程序内容:
祭祀仪式的主持。主持人实行逐户交接、轮流“坐庄”形式,在前一届结束时即已确定。本届活动开始前完成邀请喇嘛、准备炊具、赛事安排等事宜。
各牧户准备祭祀供品和其他用品。收集齐各自的驼群,特别是种公驼和适龄母驼,都要赶到现场。带足自己全天的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
祭驼当天不用通知,牧民自行前往。仪式早晨开始,首先点燃敖包圣火,喇嘛开始诵《贡吉勒塔目》,祭众先转敖包,在敖包上供奉哈达、食品,把带来的骆驼鼻棍子、缰绳拴挂在敖包上,然后祭洒白酒等。诵经结束后进入庙内,点燃酥油灯许愿。在骆驼神像前摆放供品,有煮熟的羊背子、奶食品、水果、哈达等。
祭儿驼朗诵祝词
尊贵高尚的骆驼神啊,
请给你的驼群带来佑护和吉祥,
让你的母驼全部怀胎,
让你的子孙具有雄伟的身材,
让你的种群壮大和发展。
伴随祝颂,祭众向骆驼神像磕头祈祷,盼望自己的驼群膘肥体壮,全家的生活幸福美满。
在庙外的草地上,牧民赶来的骆驼往往有成百上千。凡是来到庙上的骆驼,都要在其笼头上拴挂念过经的哈达,在额头和鼻梁上抹酥油,在身上洒白酒和鲜奶,把希望和祝福附注驼身。而后向驼群唱颂《骆驼赞》等歌曲。午饭时,要分享在骆驼神像前经过神光沐浴的羊背子,家中没来的人,要分割一块带回去。最后举行赛骆驼和评选骆驼活动。
蒙古族祭驼——祭母驼顺序 祭母驼时间在祭儿驼结束后,于产羔前开始。以祭火神的形式进行,基本内容是:
在香炉台(蒙语“桑根英德尔”)上点燃香火。在蒙古包中央的火撑子里点燃柴火,撒柏枝香,点亮酥油灯,把装有糖果、奶食品、油饼、酥油等供品的盘子和砖茶、白酒、驼奶、哈达、全羊背子等摆在佛像前。喇嘛念《贡吉勒塔目》经。
选择1—2峰儿驼和几峰怀胎母驼,绕香炉顺时针转,前来参加活动的人都要在香炉中祭洒白酒和刚煮好的奶茶,至诵经结束。
在火堆周围供放4个青稞面(糌粑)做的“巴灵”,4个青稞面做的酥油灯,喇嘛念《米塔乔特巴》祭火经。主妇穿着盛装,把去肉的羊胸叉骨用五色丝线各缠绕三圈,中间塞进五色彩绸和棉花,同时放红枣、干果、奶食品等,然后一起投入火中。
男主人先将象征献给火神的哈达和火堆周围的酥油灯、巴灵投入火里。全家人围绕火堆祭洒酥油、白酒。所有参加仪式的人都向火神祈祷:祝愿骆驼百母百子,膘肥体壮,抗御灾病。
祭母驼一般是共用水井的几家牧户依次进行,顺序自定,自约而行。
蒙古族祭驼——祭驼群内容 祭驼群的时间选在每年驼群膘肥体壮的秋季,以招财的形式进行,并请喇嘛念招福经。男主人手握“达勒干苏木”,女主人手提装有驼奶的奶桶,其他主要成员手端盘子,共同面向空中环绕招福。祭驼群时尽量把所有的骆驼全部找回来,让它们沐浴仙气,接受祝福。特别是儿驼、“敖恩根特莫”、“色特尔特莫”、“达尔罕特莫”等骆驼必须找来,向它们朗诵祝词,唱赞美歌。
——敖恩根特起源于萨满教进入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之前。人们把驼群中最好的骆驼敬献给山神、树神,不分雌雄,终身供养,祈求神佑。
——色特尔特莫是在佛教传入后,敬献给佛的骆驼。与前者一样,属于佛之骑乘,不得使用,终身供养。
——达尔罕特莫则是把体型好、毛色好、产羔多、驮物多而稳、走路平而快,为驼群和家庭做出巨大贡献的骆驼视为“功臣”,退役后不杀不卖而送终。
在祭驼仪式上,敖恩根特莫和色特尔特莫作为神和佛的使者或化身,接受礼拜,传达祈愿。达尔罕特莫则体现以恩报恩的思想。
每年祭驼群时,如果这三种骆驼都健在,便在驼峰上悬挂五色彩绸装饰和写着经文的“额尔德尼音”葫芦,象征财富永远装不满、取不尽。如果出现空缺,此次活动就要重新选择继承者以延续,确保三种骆驼永续不断。在色特尔特莫的脖子上,还要拴上用五色布做的印着经文的“扎拉目”,常年不取以佑护驼群。
蒙古族祭驼——重要意义 蒙古族祭驼是一种传统民间文化,不仅是研究民俗民情的重要根据,在研究骆驼文化和骆驼饲养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祭驼活动中有极其丰富的人性化内容,产生了诸如“功臣驼”、“劝奶歌”、“骆驼赞”、“祝颂词”等大量的拟人文化,孕育出蒙古族忠厚善良、刚正不阿、吃苦耐劳、勤奋顽强的骆驼精神。
祭驼是民间文化活动和人文思想的传承载体。除保留民间信仰、体育竞技、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的原生形态外,还传衍着人与自然、人与家畜的和谐,隐含着知恩图报、与人为善、善待环境、崇尚自然的朴素道理,蕴含了因势利导、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传递着温柔敦厚、默契和谐的人生哲理。在促进牧民互助友爱,自然传承共同民族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丰富牧民文化生活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蒙古族祭驼——社会作用 蒙古族祭驼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活动,而是信仰和务实的结合,包藏着朴素唯物的内容,是牧驼人精神寄托的核心空间。不仅有助于研究民俗民情,在研究骆驼文化和骆驼饲养方面也具重要作用。特别是活动中所展示的人性化内容,孕育了当地人民忠厚善良、不屈不挠的骆驼精神,成为民族凝聚和人文传承的载体。所以,当务之急是搞好骆驼文化研究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骆驼计划,深入发掘以祭驼为主要内容之一的骆驼文化,使面临失传的民俗文化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