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风凛冽的隆冬,地处德令哈市河西街道上的“好好爱家”超市,每天近10吨的数量,从德令哈周边的各个蔬菜生产基地,源源不断地把各类水灵灵的蔬菜运进超市摆上柜台。正在买菜的张化国老人说:“在冬季,以前海西完全靠从外埠贩运,自打盆地里建起了自己的“菜棚子”,几代人“吃菜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而超市的负责人说,柜台上当地蔬菜已占到半数以上。
一颗颗挂在果蔬上的水珠子,折射出海西在发展设施农业趟出的绿色路径,折射出海西的“菜篮子”给海西人的“菜盘子”带来的润物无声的变化。我们沿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在瀚海戈壁上的绿色“走廊”前行,感到这是在戈壁上掀起的一场“绿色革命”。
站在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新堉种植合作社的土地上,眼前是上千栋牵手连片的蔬菜大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副州长孟海说,以前这里都是庄稼地或撂荒地,“十二五”期间,为充分发挥柴达木盆地区位和资源优势,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设施农业转变的目标,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州上把这项工作确定为全州重点培育的“三大产业”之一,强化措施,增加投入,对设施农业进行全面规划,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设施农业,把特色农产品通过设施农业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
城乡居民“菜篮子”的改善,正是海西“民生优先”的真实写照。在“十二五”期间,全州共建成冬暖式温室15507栋,面积7753.5亩,共建立8个规模种植基地,其中德令哈3个、格尔木1个、都兰2个、乌兰2个,各基地水电路等设施已基本配套齐全,全州果蔬产业实现了“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而且,州政府从2012年开始对全州规模化果蔬种植基地配套设施进行资金补助,补助资金达到了2376万元。
同时,为解决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筹措难的问题,由州农牧局所属水产养殖场和莫河畜牧场两个国有企业共同注册成立了“海西州金穗农业投资发展公司”,作为全州设施农业的融资平台。融资平台探索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抵押、质押贷款工作,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投放,多渠道融资,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截至目前,融资平台为企业担保贷款12500万元,贴息350多万元。此外,州水利局大力支持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建设,为已建的规模化果蔬种植基地配备了滴灌设施,投资额达1300万元。全州设施农业投入达47506万元,建起了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为海西州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西州农牧局信息站农技员李苏青说,全州目前种植的温棚大多为第五代高标准温室,设施农业总体设计远高于省上定的要求,在冬季极端温度下,棚内最低温度能达到9℃,已经能够实现果蔬全年生产,没有空棚期。
从引导当地农民从单一种庄稼到学种菜,到海西设施农业渐成“气候”,李苏青是这里“绿色革命”的见证者。在设施农业生产中提倡发展反季节果蔬,将省内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引进到柴达木,加强设施生产自动化,大量引进果蔬新、特、优品种,基地良种率均在95%以上;棚内设有蓄水池、滴管等配套设施,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管理措施上,引进山东农业技术人员对基地人员进行手把手培训,科学种植水平较高;在设施温棚建设中率先实现了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温度、湿度的自动化控制。
据测算,使用智能化控制技术平均每个标准棚年可节约成本2690元,有效地节约了人力物力。德令哈新堉种植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在2012年率先推广应用了“温室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现在已推广应用可追溯查询系统和联网技术;德令哈金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温室智能化控制系统”,该技术正在申请技术专利,今年将大规模推广应用;德令哈万庄农牧公司做到设施农业与光伏发电技术相结合,在温棚顶端设置了太阳能板,解决了基地用电问题,即节能又环保;格尔木红伟实业有限公司因地制宜,治理沙山,推广应用沙培技术,取得成效。
新堉合作社理事长桂新立说:“地,还是以前的地,但产出的‘效益’是以前的十几倍。”据测产,海西各类蔬菜单产都远高于西宁和海东地区,菜瓜单产甚至高于国内山东蔬菜高产区生产水平。一栋标准棚年平均收入3―5万元,净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相当于种植小麦和青稞的15倍左右。如果种植其它品种,如油桃、葡萄收入更高,一个大棚可收入6万元左右, 2015年全州果蔬产量约6.6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
一个亮点辐射一片。设施农业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帮助周边农户增收,为周边农户承包温棚,企业负责提供优质种子,解决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和病虫害防治等问题,每户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去年,各基地农民承包积极性高涨,承包温棚将达到500栋左右,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
在柴达木高寒干旱,自然灾害频繁的气候条件下,海西州以设施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使设施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让人感到,这是一条主动规避自然灾害、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走廊”,更是在发展中改善生态、推动农业生产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农业增收、农民增收转型的重要途径。
青海新闻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