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朝格柱同志是一名来自内蒙古通辽市大草原的乌力格尔艺人,自2000年11月来到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至今,十几年来献身于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事业,始终坚持“文化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理念,与同事们一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承宣传活动,履行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演出任务,为繁荣和发展基层群众文化事业,推动民族乡(镇)、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民族文化,活跃群众生活
2000年,包·朝格柱从内蒙古来到前郭县草原文化馆工作,十余年来,他认真挖掘、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在培育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和培训民族文艺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草原人民亲切地称为“草原百灵鸟”。这来源于他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求索和勤恳地劳动。
1981年4月,年少的包·朝格柱结识了蒙古族民间艺人根扎布,从此与古老的民间艺术胡仁乌力格尔结缘。同年冬天,包·朝格柱拜著名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家关嘎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胡仁乌力格尔艺术,走上了传承弘扬乌力格尔艺术的艰难旅程。在这期间,他跟关嘎老师完整学会了由汉文章回小说改编的蒙古族琴书《大龙太子拜观世音》、《宋玉虎征西》、《李隆基扫北》、《薛刚反唐》等多部乌力格尔。1983年10月,包·朝格柱背上心爱的四胡,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51043部队的一名战士。绿色军营使他的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意志得到了锻炼、心灵得到了净化。与此同时,在来自五湖四海各民族荟萃的军营里,他的蒙古族说唱艺术受到战友们的赏识。1984年,经部队选送,包·朝格柱参加了河北省首届《音乐之花》大型文艺晚会。他演唱的蒙古族好来宝《战友的歌》荣获创编和演唱优秀奖,被部队评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标兵”。
创新表演形式,丰富演出内容
包·朝格柱坚持从开展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入手,每逢农闲时节或节假日,他都会带着徒弟们,与同事们一道,走村入户,坚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元旦新年文艺晚会、元宵节大秧歌比赛、“六一”小百灵演唱会、端午节蒙古族安代舞和篝火晚会、祭祀敖包和那达慕大会等万人空巷、万众沸腾的场面总能看得到、听得见他的胡尔声音。那精彩纷呈、韵味悠长的表演,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草原人民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坚持学教结合,培养艺术传人
包·朝格柱有时自筹资金,深入到兄弟群艺馆,学习先进经验,为草原文化馆的发展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增强了团队建设。他在不断创新演艺形式的同时,邀请省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来草原文化馆讲课,提高团队的文化素质和演艺水平。他利用文化馆艺术辅导员的优势,开办了乌力格尔、萨满舞蹈、群众艺术等各类培训班,组织排练精彩的文艺节目,深入民族村屯和汉族村屯,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扩大了草原文化馆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截至目前,他在草原文化馆举办各类学习班67期,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培养嫡传弟子40人,使一朵朵馨香四溢的文艺之花在查干花草原恣意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