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貌
活动有场所
通村小油路
自2014年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实施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发展工程、强本固基工程和民风民俗改良工程。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逐步推进,一幅幸福满满的新农村新牧区美丽画卷在乌拉特草原上徐徐展开……
制度先行抓落实民生工程得民心
近日,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乌镇村。站在村头望去,具有晋商和蒙旅风格的民房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崭新的柏油路面与两旁的绿树交相辉映,宽敞的文化广场上,许多村民在这里散步、锻炼或聊天,享受着惬意的休闲时光。
“我们村变化可大了,路平坦了,垃圾没了,路灯亮了,可真是看哪儿都舒心!”说起“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变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连连赞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在乌拉特中旗,像乌镇村这样的幸福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实施 “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中旗坚持把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途径,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整体部署和市委具体要求,把全旗85个行政嘎查村和8个农牧分场全部纳入“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范围,计划三年投资10.33亿元,实现高标准、高质量全覆盖。
“改变农村牧区面貌,为农村牧区居民解难脱困,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好、做实、做到农牧民的心坎上,农牧民满意就是最好的答卷。”旗委书记徐茂龙在“十个全覆盖”专项调度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为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中旗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建立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联动”机制,出台了严格的督查和考核制度,将工程推进情况与年度实绩考核挂钩,对“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进度进行全程检查、层层督导。另外,按照注重本土特色、突出绿色生态的原则,该旗坚持“一苏木镇一规划,一嘎查村一方案”,积极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让群众全面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
2014年,中旗整合投入各级资金3.22亿元,实施了37个示范嘎查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2015年,乌拉特中旗计划整合投入各级资金6.41亿元,实施58个嘎查村、农牧分场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截至目前,全旗共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6331户,实施垦区危房改造49户,已解决7139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街巷硬化248.4公里,校舍建设与安全改造工程建设完成2所、正在建设2所,建成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43所,嘎查村文化活动室建成90个,便民连锁超市建成63家,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工程完成10500户,村村通电实现全覆盖。
后续管理跟得紧美丽乡村靠大家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乌拉特中旗高度重视“十个全覆盖”工程后续管理工作,将其作为提升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记者走进乌加河镇联丰奋斗村联丰二组时,看到村子里的文化墙位置显眼,《村民公约》表现形式新颖、内容一目了然;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为了使打扫干净的环境能够保持住,联丰二组的村民划分了环境卫生责任区、绿化成果责任区,实施了“门前三包”的管理方法,还成立了环境卫生指导评比小组,定期对各户院落、责任区环境卫生进行评比打分。通过落实责任、构建机制,提升村民爱村、护村、建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的常态化。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中旗把管理提到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规划建设、公共服务、文明创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探索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工程持久发挥效益。该旗确立制度,对村庄管理工作进行细化量化,明确农牧户门前“三包”,建立目标责任制,把任务分解到户,落实到人。有的村组还建立起了管护队,负责检查农户的室内外环境卫生、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扫、道路两旁绿化的养护和基础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该旗还在全旗各村组安装村规民约宣传栏,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精巴媳妇”评选,用涌现出的标兵来引导村风民风,营造群众积极参与、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关心、户户参与的良好局面。
同时,为巩固“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果,中旗按照“拓面覆盖、全面惠及”的要求,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的村庄、庭院整治工作,先后选派了105个旗直单位1000余名干部深入农牧户,详细了解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基本情况,宣传“十个全覆盖”政策、村规民约、乡风文明等内容,排查嘎查村环境卫生整治难点,发动群众,集中开展“五堆”清理、清运工作。各工作组对村庄中较大的垃圾堆用机械清运、推平、掩埋;农牧民庭院内脏、乱、差的地方,下乡的干部们和农牧民一齐动手进行彻底清扫整治,全旗各嘎查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中旗各嘎查村的“三堆”得到了彻底清理,雨天出门不沾泥,夜晚走路街道亮,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到处都能听到饱含幸福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