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图片

用光影讲述草原故事 世界格局下的内蒙古民族电影

2015-07-03 11:21:13 | 来源: 内蒙古日报 | 作者: 王金梅 | 责任编辑: 王金梅
摘要: 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民族电影展映周启动仪式暨《漫瀚调》首映式结束的时候,不少观众还在场外驻足,参观那里展示的摄像机、放映机和各类影视道具。内蒙古电影集团的臧志君说,这些器材记录了我区民族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民族电影展映周启动仪式暨《漫瀚调》首映式结束的时候,不少观众还在场外驻足,参观那里展示的摄像机、放映机和各类影视道具。内蒙古电影集团的臧志君说,这些器材记录了我区民族电影的发展历程。

这次展映周,展映了《漫瀚调》《遥远的锡林郭勒》《塞外长风》等11部优秀民族题材影片和《永远的焦裕禄》(蒙语版)《重返20岁》《智取威虎山》等15部国产片,这些影片将在全区12个盟市公益放映800余场。开幕式上除了展映由内蒙古电影集团自主原创的电影《漫瀚调》外,内蒙古电影集团还与麦丽丝、宁才、康洪雷等国内知名影视界人士签约,为每个人成立了影视工作室。

在文化节上进行电影展映,源于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那届文化节开拓性地推出了民族电影展映周活动,以期展示内蒙古民族电影取得的成就。在这届草原文化节上,展映了由内蒙古电影工作者创作生产的《锡林郭勒·汶川》《圣地额济纳》《长调》等10部优秀影片。

在此后的几届草原文化节上,一批新电影连续出现,比如《斯琴杭茹》《曲别针》《长调》《老哨卡》《额吉》等。在第十一届草原文化节上,共展映了22部影片,其中《遥远的锡林郭勒》《月亮之上》《警察日记》等13部影片均由内蒙古电影集团出品。

在展示民族电影发展成果的同时,每届电影展映周都会将所展映的影片“下放”到基层,采取院线上映、广场电影等多种方式,让全区人民群众免费看电影,共享民族电影事业发展成果。

臧志君说,草原文化节的宗旨是遴选文化精品、展示文化精品、传播文化精品,时至今日,电影展映周已经举办了7届,所展示的民族电影精品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在草原文化节的品牌之下,电影展映周也成为电影界的一个响亮的品牌。

世界格局下的内蒙古民族电影

时至今日,内蒙古民族电影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路,一路艰辛,一路收获,在内蒙古崛起,在中国扬名,在世界产生着影响。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说,内蒙古最早的一部电影拍摄于1949年,片名叫《内蒙人民的胜利》,是一部反映草原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影片。正是这部影片,开了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先河。此后一直到1966年,内蒙古又拍摄的《草原晨曲》《草原上的人们》《牧人之子》《鄂尔多斯风暴》等脍炙人口的影片,为内蒙古的民族电影在国内争了一席之地。

臧志君说,1958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成立,拍摄了160多部故事片,45部共488集电视剧,153部新闻纪录片,获得了10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以蒙古族著名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宁才等为代表的优秀电影人,拍摄出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展示了草原儿女的才情,树立了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形象。

“民族电影最值得骄傲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成就。1981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影片《阿丽玛》;1994年,塞夫、麦丽丝拍摄了3部商业题材电影:《东归英雄》《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当时,这3部电影轰动了区内外,直到现在,好莱坞还在将《悲情布鲁克》作为电影教学片。正是这些优秀影片,推动内蒙古民族电影向问鼎世界影坛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李树榕说。

2012年5月中旬,由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导演、编剧、演员组成的内蒙古民族电影代表团携8部优秀民族题材电影,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天边》《老哨卡》分别入选莫斯科和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竞赛影片。“这次民族电影展映,向国际电影同行和片商展示了近年来内蒙古民族电影的成就。通过展映,让世界又一次了解了内蒙古民族电影发展的现状。”自治区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麦丽丝说。

2002年至2015年,我区拍摄了《额吉》《唐卡》《阿尔巴特》《草原母亲》《心跳墨脱》《索蜜娅的抉择》《塞音玛吉克的儿子》《斯琴杭茹》等影片,斩获华表奖、金鸡百花奖等几十项国内大奖。一些影片还获得了国际大奖,如2005年《季风中的马》获得第2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2011年《额吉》荣获伊朗法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奖;2015年《诺日吉玛》在德黑兰第33届伊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

让年轻人成为民族电影创作的主力军

宁才说,“民族电影是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精神风貌以及民族文化的影片,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民族电影特色鲜明,具有特殊的价值。内蒙古民族电影在国内外屡获大奖,除了电影本身讲故事的能力等因素外,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民族性。现在,内蒙古的电影人开始用创新的眼光去发现和传达丰富的生活元素,使得影片表现的内容越来越人性化、情感越来越细腻,这是民族电影的一大突破。”

李树榕说:“塞夫、麦丽丝夫妇拍摄的电影,选景和镜头简直无可挑剔,如《悲情布鲁克》、《天上草原》等。尤其是马背上的镜头,显示了他们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和情怀。执导《唐卡》的年轻导演哈斯朝鲁、《额吉》的导演宁才等,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演员中除了娜仁花这样的实力派,还有年轻演员图门,他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饰演成吉思汗,把成吉思汗的大气和豪气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9年,为了促进我区影视向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自治区成立了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自治区财政一次性补贴1000万元,用于电影集团组建后的启动资金,还拨款600万元,作为民族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生产专项资金。2011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电影的扶持力度……

“民族题材的电影并不像其他题材那样吸引人的目光,要获得高票房、高关注有些难度。这些年,我国电影事业发展迅速,影片数量激增,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和审美取向多样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拍出具有强烈民族使命感的影片很不容易。不过,我们老一代电影人会继续努力,更希望,年轻的电影人挑起大梁。民族电影中不该缺少年轻人的影子,因为它们是和时代距离最近的人群,他们对观众需求、对电影的表现手段有着全新的理解。”麦丽丝说。

《漫瀚调》剧情梗概:本片以清末光绪年间清政府大面积放垦蒙地引发蒙汉人民奋起抗争为背景,以山西河曲男青年李清河与绥远准格尔蒙古族姑娘都丽玛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的独特艺术魅力,弘扬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宁才:民族电影首先要让自己家人爱看

出生在科尔沁草原的著名导演、演员宁才,有着浓黑的剑眉、深陷的眼睛和茂盛的络腮胡子,他不仅演遍了草原上的英雄、骑士,还执导过多部民族题材影片,将国内外诸多奖项揽入怀中。

“我参加了好几届草原文化节民族电影展活动,每次来心情都很激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如此重视民族电影的发展,我们没有理由不更加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宁才说。

他认为,发展民族电影,应该多为年轻一代的内蒙古电影人,搭建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提供更多符合实际的扶持政策,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施展才华,防止人才的流失。除此之外,一定要给那些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电影的发展而付出的人足够的尊严。“很多人,其实明明可以为了自身的发展,走出内蒙古,接拍其他题材的影片,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反而留在家乡,为了民族电影而付出、奋斗。没有足够的钱,就自己贴钱去拍,我觉得这样的人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护。”他说。

少数民族题材虽然不是一个热门的题材,但是做好了照样能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都爱看,《狼图腾》就是很好的例子。宁才认为,民族电影首先要让“自己的家人”爱看,才能让别人爱看。“我们内蒙古电影人一直在思索怎样让民族电影走上市场化的道路,我想这需要我们所有人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观念转变,让民族电影拥有足够自由的天空。因为电影内容本应丰富多彩,主旋律题材影片的表现形式也应该灵活多变。”宁才说。(邓玉霞)

小成本也能感动人

——访《塞外长风》编剧李超

电影《塞外长风》,根据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院长、2012年全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之一、中宣部全国“时代先锋”、内蒙古“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郭纯同志的先进事迹改编,受邀参展本次草原文化节“民族电影展映周”,受到观众喜爱。郭纯的家人观看影片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部影片编剧李超是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医务处的一名干部。该片剧本是他看到郭院长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所作所为,深受感染,有感而发记录下来的日记。有一次他和好友著名导演康洪雷吃饭的时候,说起了这件事,康洪雷对他说:“这完全可以拍成一部电影啊!通过电影弘扬他的高尚品德,给更多人带去正能量!”后来在内蒙古大学教授李树荣的引荐下,他结识了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当时的厂长陈国喜,经商谈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尽管得到了陈厂长的支持,但是依然还面临很多困难,最关键的是拍摄资金问题。我那个时候自己四处去筹钱,很艰难。说到这儿必须要感谢的是‘内蒙古盛世双龙’文化传播公司,三分之二的拍摄资金都是他们给提供的。”李超介绍,当时他几乎每天都去这家公司上一小时的班,起初想用郭院长的故事感动他们,后来甚至用上了“激将法”,最后他筹集到400多万元的资金。2013年4月,在武警内蒙古总队全力配合下,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拍完了这部电影。

本次“民族电影展映周”首映式前两天,李超接到短信通知:定于26日上午9点30分,《塞外长风》在乌兰恰特首映,望届时参加。“当时收到这个消息,心情非常激动!等了3年,幸福终于来敲门!除了本次电影展之外,大家应该也很快就能在CCTV—6看到这部影片!”李超表示,这次偶然的机遇点燃了他的电影梦,希望下次作品,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邓玉霞)

幕后的故事

——访《漫瀚调》导演赵国桦

“为朋友就要为那蒙古族人,肚肚里就长的一颗心。为朋友就要为那汉族人,腿勤手勤嘴巴巴勤”“想你想你真想你,请个画匠来画你。把你装进兜兜里,伸手就能摸见你。”

在本届草原文化节“民族电影展映周”上,由内蒙古电影集团创作的电影《漫瀚调》作为开幕影片进行展映,影片中一段段朴素而实在的漫瀚调歌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影片基于漫瀚调的文化内涵,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鄂尔多斯地区大力征兵筹饷、摊派驮马,大面积开垦牧场为背景,以蒙汉人同仇敌忾、奋起反抗清王朝和蒙古族姑娘都丽玛和汉族小伙李清河的爱情故事为主要情节,热情讴歌了蒙汉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

这部影片的诞生要从5年前说起。“当时我和我的好朋友编剧张秉毅聊天谈到,能不能把漫瀚调以一部电影的形式搬上大银幕?但是怎么写它?通过漫瀚调讲述什么故事?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酝酿了很长时间。最初的定位是通过漫瀚调单纯地写一个爱情故事,后来剧本出来后总觉得这个故事没有支点,不扎实。然后又翻阅了大量材料,经过不下10次的修改,才有了现在的‘面貌’。期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还专门邀请漫瀚调、文学、历史等各方面的专家,为我们把关、指导。”该片导演赵国桦介绍。

内蒙古电影集团早在2010年就立了项,但是由于资金问题,一直到2014年才得以开拍。“最让我们头疼的就是资金问题。幸运的是得到准格尔旗政府的大力支持,答应帮我们解决资金问题。随之也得到集团的重视,最后筹集了1000万元的投资,而资金真正落实是在2013年,在此之前都是我们个人垫付所有费用。”

除了题材,影片主创也呈现一大亮点。赵国桦告诉记者:“我们召集了60年代、80年代以及2000年前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及上海戏剧学院的内蒙古影视剧人才出演这部电影,就是为了展现内蒙古老、中、青三代电影人的实力和风采。”片中扮演老王爷的东涛,年逾古稀,宝刀不老,演技精湛;扮演贡布的中年演员霍尔查,表演细腻,张弛有度。而对男女主角的扮演者,赵导也是赞赏不已:“孙绍林爷爷那辈儿就是河曲来的,现居包头。小伙子很用心,在开机之前他专门回了趟老家,请老乡把全部台词都说了一遍并录下来,每拍一场戏之前都拿出来听听。伊日贵,也许是蒙古族天性使然,那马骑得多好!而且胆子也大,他们两人在拍骑马戏的时候还摔过一次。”在浮躁的“艺术狂欢年代”,能用真情实感、真才实学驰骋银幕,着实难能可贵。

赵国桦表示虽然影片得到了一些鼓励和肯定,但是必须也要看到不足之处,“其实在拍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但是没有办法,预算成本每天都在提醒你,拖一天,成本就加大。我自己觉得非常遗憾,没能把它做到极致,只能说是完成了任务。相信,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邓玉霞)

《第七种味道》剧情梗概:大学生浩日瓦即将毕业,因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他慕名来到温都尔诊所。浩日瓦幼年时父亲身患重症而亡,给他心灵留下了巨大创伤。他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医生,以告慰在天之灵的阿爸……

《塞外长风》剧情梗概:郭纯大意了,时断时续的便血已经一年多了,而做为医院的院长他天天守着个医院竟然一次也没有查过。“原位直肠癌”,而且癌细胞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看到检验报告,郭纯沉默了,撑起生命的大厦仿佛在瞬间倒塌了。扎根边疆40载,从医35年,足迹踏遍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救治的患者数十万计,而自己的生命却说没就没了……

《沉默往事》剧情梗概:蒙古族汉子杨宝山奉命前往蒙古国接洽第三国际驻乌兰巴托联络站的切尔诺夫上校,被苏军怀疑为日本间谍,并将他关进了监狱,在狱中展开了一系列搏斗。

《遥远的锡林郭勒》剧情梗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北京、上海等地的知青抱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信念插队来到了锡林郭勒草原,与当地牧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由此结下了永生难忘的深厚友谊。

 

点击排行